核心提示
2009年底,我省工业增加值中69.3%为资源型重化工业。偏“重”格局未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刻不容缓。
结合我省省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增创制造业新优势与促进服务业大发展相结合,壮大战略支柱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型工业化将成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推力。
主攻方向:优化结构
2009年,河南工业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一方面,工业增加值9900亿元,即将跨入“万亿俱乐部”的全国第一方阵;另一方面,支撑门面、贡献率达57.5%的,依然是食品工业、有色金属、化工等几副“老面孔”。
走出煤炭情结
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大省,河南的“新型工业化”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所占GDP的比重看,河南工业已从1980年的41.2%上升至2009年的56.6%,成为支撑河南发展的主力,但同时,在工业内部,产值位居前十的,还是煤炭开采以及与煤炭有关的金属冶炼、电(热)力、化工等高耗能产业,而且高耗能产业的增长率达到13.4%。
尽管我国已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但是依赖资源、追求规模扩张的“煤炭情结”在一部分河南人心中依然如故。发展现状和发展质量表明,对谋求中原崛起的河南人来说,新型工业化可谓任重道远。
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为特征。有人计算过,传统工业的效益是传统农业的10倍,而新型工业又是传统工业的10倍。
鉴于此,省委在制定我省“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强调,人均资源少、经济增长长期粗放的河南,必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而要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结构是第一要务,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主攻方向。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在几条战线同时作战。结合我省省情,《建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相结合,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相结合,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强化战略基础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区的载体功能。
补强发展软肋
从优化结构出发,基于发展现状和竞争需求,我省的某些“软肋”尤应着力“补强”。
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制造业提高设计水平、大型装备产品智能化,都离不开信息化的参与、改造和带动。传统产业经过信息化实现高质、高端、高效,才可能继续胜任我们的“当家产业”和“吃饭产业”。
优先发展以高技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技术密集、创新性强、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其成效有目共睹,是行业和地区竞争的高地。发展上所谓“优先”,就是在选择排序上、资源配置上都应优先。
加快发展服务业。据统计,服务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就业增长两个百分点,发展服务业自然有利于解除我省“就业难”的桎梏。另一方面,金融、物流和旅游已成为我省新型工业化的“瓶颈”或“短板”,因此,对现代服务业必须迎头赶上。
总之,在产业升级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优化结构是基础工程,是关键动作,是内涵所在,将伴随始终。真正完成结构优化,才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竞争力和支撑力。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