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伏羲庙
伏羲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创始人,其历史功绩世代口耳相传,史不乏载。伏羲始画八卦,以畋以渔;造书契,代结绳之政;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立九部,设六佐,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禅于伯牛,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制历法,定节气,消息祸福,以制凶吉;尝百药,制九针,以拯夭疾;制琴瑟,作乐曲,立占筮之法,开创了中国的文明之源—伏羲文化。从此人类文明薪火相传,源远流长。伏羲的开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几千年中华民族文明昌盛的根基,伏羲也因之在历史上位列三皇之首,五帝之先,成为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
天水是由大量的古文献资料和现代考古发掘成果确证的伏羲诞生地,1992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进一步确定了天水在古代文明和当今研究开发伏羲文化方面的历史地位。
天水伏羲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称人宗庙、人祖庙、太昊宫,也有人敬称为“华夏第一庙”。现存古建筑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总占地面积 3.5万余平方米。整体建筑群座北朝南,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院落重重相叠,四进六院,高深幽远。整个建筑群包括一楼、一轩、四门、二殿、二庑、二廊、三坊、三亭、一池、两院,共29余座,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特色。其中主要建筑先天殿、太极殿是我国明代木构架建筑的精品。
先天殿是祭祀伏羲氏的主要场所,因伏羲创画先天八卦而得名。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琉璃瓦覆顶,既具有北方雄伟壮观的气势,又有南方秀丽庄重的风格,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中的珍宝。殿内现存明代伏羲泥塑彩绘巨像,身高3米,手托先天八卦盘,威仪古朴。尤其是天花彩绘河图居中的“先天八卦方位图”和“六十四卦方位图”,以及建筑装饰大量采用了各种造型的“龙”,珍禽瑞兽、奇花异草、山水树木、人物故事等,其华美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太极殿又称寝宫,位于先天殿之后,依照古代“前宫后寝”之制布局,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琉璃覆顶,檐下斗栱环绕四周,殿内雕梁画栋,门额上的迎风板以工笔彩绘各种造型的博古图、山灵怪兽图和人首蛇身女娲像等图案。尤其是明代的团龙、团凤木雕窗棂,采用透雕技艺,雕饰蝙蝠扑云、龙凤呈祥,形神逼真,栩栩如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堪称国宝。伏羲庙院内现存古柏三十七株,唐槐一株,古木参天,鸟雀翔集,苍劲挺拔,古趣盎然。明代张鹏在《太昊庙乐章迎神曲》中形容这种景象是“松柏穆穆鸟雀飞”成为伏羲庙的又一胜景。
伏羲庙南端为伏羲祭祀广场,南北长100米,东西长90米,占地总面积10000多平方米。广场沿伏羲庙轴线布置,由碑亭、祭坛、祭台、牌坊和东西两侧的诗文碑廊等组成。祭坛四角和神道两侧分别矗立4根龙图腾柱和8根图腾八卦柱,诠释伏羲文化的独特内涵;祭台四周选植四季长青的松柏95株,寓意九五之尊之含义。整个广场气势恢宏,呈现出庄严、古朴、宏伟的景象,成为祭祀伏羲的主要场所。
祭祀伏羲的活动由来以久,自秦汉至明清不断。约3000年前,秦文公十年(前756年)设鄜畤,即为祭祀伏羲而设之祠,祭祀时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只,称为三牢。汉承秦制,西汉而后,伏羲成为三皇之首,历朝举祀成习。至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于长安兴建三皇庙,每年春秋专祭,进一步完善了三皇祭祀的礼制,元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铁木耳诏命全国各地通祀三皇,秦州三皇庙和卦台山伏羲庙主祭伏羲,每年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以太牢祭祀。明代祭祀,由官府主持制定祭祀礼乐制度,设制了祭祀程序、乐舞生员、祭祀人员服饰和祭器、祭品等,每年春秋两祀,采用太牢祭祀。清代各朝祭祀伏羲活动由衰及盛,由每年两祭变为正月十六日一祭,民国时期沿袭清代习俗,至今民间祭祀伏羲氏的时间仍是正月十六日。1988年,时值龙年,相传农历五月十三日是龙的诞辰,伏羲氏被尊为龙祖,因此天水市政府遂将农历五月十三日确定为公祭伏羲之日, 2005年升格为甘肃省主祭,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七届,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伏羲公祭活动,已被国家有关部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国内重大的节会活动之一。伏羲文化节因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会之一。伏羲是伏羲文化的奠基者,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天水伏羲庙则是伏羲文化的重要载体,江泽民、朱容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20多次先后视察题字,舒同、李铎、沙孟海、楚图南等著名书法家也为伏羲庙题写匾额,海内外前来参观祭祖的炎黄子孙络绎不绝,天水伏羲庙正以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华先祖圣迹游和寻根祭祖特色旅游景点。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