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的购岛闹剧引起了我国政府及民众的同仇敌忾,国家与民间在不同层面用不同的方式对日本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还击。
我们看到, 9月14日6时,由中国海监50、15、26、27船和中国海监51、66船组成的2个维权巡航编队,抵达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海域。
我们还看到,普通中国民众融入了保钓热潮中。究竟如何爱国?如何保钓?每个人的理解和做法不同。然而,抵制日货就等同于上街砸日本车吗?或者说爱国就一定要抵制日货吗?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过,对于有些民众来说,让高涨的爱国激情更加理性是必须的。
100年来中国2次大规模抵制日货运动和中日商战
第一次抵制运动
发生在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凯签《二十一条》,遭到各界的强烈抗议。随之,各地纷纷爆发了抵制日货运动。
正是在这次风潮中,中国的民族工业第一次打出了“中国人用中国货”的口号,数以百计的工厂涌现出来,生产中国货以替代流行的日货,例如肥皂、火柴、毛巾以及雨伞等。此后每年的5月9日“国耻日”都开展了抵制日货的动员运动。
第二次抵制风潮
发生在日本入侵东三省的1931年。据《时代》周刊报道,此次抵制日货运动的激烈化和全面化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并出现了新的运动倾向:一是民族主义热情下的准暴力化;二是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化。 在抵制运动中,日货被定名为“仇货”,也就是仇人生产的商品,是当时的中国人绝对不会使用的东西。
中日商战
中日之间在经济发展竞争中激烈的商战,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抵制日货运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赶苏超美,如日中天。大量日本企业和资本率先涌入中国市场,那个年代可以被看成是中日经济的“蜜月10年”。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本土企业经历了10年磨炼,基本上完成了轻工业的产业布局,于是,一场振兴民族品牌的经济运动如水到渠成般地开始了。
这是一场对中华民族和平发展而言,更加理性、更有意义的商战。中国企业在价格、规模、技术和行销传播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攻击,并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而日本也不再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竞争对手。
在最近的钓鱼岛事件中,一些城市再次爆发了激烈的抵制日货运动。然而,我们看到,除了砸日本品牌的汽车来泄愤之外,我们似乎找不到一个成规模的产业抵制。
这表明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中国真的比以前强大太多了。我们完全可以用更理性和更自信的方式来处理与他国的关系。
最后再说一个事实:在经济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民族经济是靠抵制而获得成功的,中国、日本都不例外。
如何爱国?评论家认为:钓鱼岛虽小,但围绕它的斗争,则是一场两国之间的全力博弈。影响博弈结果的因素很多,有综合国力,有国家意志,有人民团结,有民族自信,还有周密运筹。所以,我们必须先稳住自己,一切失去理智的行为,都非民之福,更于国无益,都是“处于下风”的前兆。
不管怎样,亲,爱国,请别砸车,请爱同胞。(特约记者 程喆)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