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象地把淅川县地图,比喻成一片绿叶。
县城位于中心偏右的肥厚叶片上,15个乡镇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四通八达的网状叶脉上。和叶茎相连的丹江口水库,源源不断地为这片绿叶输入水分和养分,让其永葆青翠,从不凋残。
这个比喻,妥帖地形容了山城淅川与碧水丹江相依相生的关系。
这个春天,我们顺着淅川这片绿叶的数条叶脉,踏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绕丹江口库区曲折前行,从一棵树、一个人、一片林开始,探访丹江对淅川的经年恩泽、淅川对丹江的痴情守护。
一棵树,一方土
2月底,本报“一渠清水两地情”采访组沿丹江而下,一路上见到的,都是淅川人民为护一渠清水北上而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
这火热的场景,在陶岔渠首所在地九重镇,尤为动人。
见到九重镇镇长贾杰时,他正在内邓高速公路渠首站旁察看绿化工程进度。“建设绿色渠首,服务南水北调。”说起通水前的工作重点,他用这12个字来概括。
自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后,除了春节和清明节,贾杰“从没有歇过”。“渠首是龙头,我们身上的担子重。”在他看来,后移民时代,搞好生态建设,护送清水北上,是责任,更是心愿。
他身后,20多位农民正在高速路旁挥镐扬锹、测方挖坑,栽下一棵又一棵葱郁的侧柏,就像栽下一位位守护渠首的绿色卫士。
高速路两侧的绿化,只是九重镇渠首区域绿化的一小部分。
在九重,不管是镇区到陶岔渠首快速通道两侧,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两旁,叫出名字的法桐、枇杷、三角枫、大叶女贞,和叫不出名字的各色树种,已在春风的吹拂下抽出嫩芽。远远望去,犹如一块块地毯的带状绿色,把早春的气息,铺在丹江沿岸,绣满干渠两侧。
其实,这一片片绿色扎根的土地,原本是一个个村庄。移民和村庄搬迁后,这些葱郁而美丽的树木在此安家,就像代替那些离开故土的人们,深情地看护着这一渠清水,牢牢地守护着这一片热土。
“我们在为争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镇而努力。”指着眼前一棵棵泛绿的树木,贾杰说,截至目前,渠首区域已栽植苗木30万株6000多亩,等汛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时,“龙头”的渠首就坐落在一片花红柳绿中,用绿色和美丽折服国内外友人。
待到通水时,来这儿赏绿色。这是渠首的诺言,也是渠首的约定。
一株药,两地情
九重镇唐王桥村,位于淅川县和邓州市交界处。村内占地8000多亩的金银花基地,就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特大型渡槽——刁河渡槽旁。
“金银花,还称二花,是清热解毒的良药,花开时先白后黄,白时像银,黄时似金。”唐王桥老村支书高敬森,一边迈着大步走在金银花基地里,一边挥舞着手给采访组普及科普知识。
行走在一望无际的金银花基地,每隔百余米就能见一盏白色的太阳能杀虫灯。“我们现在地里不管种啥,都不用杀虫剂。”高敬森指着杀虫灯介绍,“为的就是不增加污染源,保护一渠清水北上。”
为了让村民端上“绿饭碗”,金银花基地里套种了洋葱和麦冬。采访组赶到时,在河南福森药业中药材种植公司厂区,唐王桥村100多名村民正忙着修剪麦冬。“修剪后,套种到二花地里。”顾不得抬头的一名村民说,不出家门一天能赚四五十块,“这样的美事儿以前想都想不来。”
现在还不是最忙的时候。等到5月份,金银花花期时,每天来这里摘花赚钱的农民,都有七八千人。绿色的产业,正在让淅川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不要小看这小小的一株药。”在刁河渡槽下,高敬森凝视着一株抽出满枝嫩叶的金银花说,“这里面,情谊可大喽!”
这句话背后,有一段情牵京宛两地的帮扶往事。
金银花是淅川县的生态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年底,作为淅川对口支援单位,北京市首批拨付资金5000万元,通过对淅川金银花种植户进行补贴、建设烘干车间等,培育金银花种植、深加工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帮助淅川农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如今,在淅川县九重、上集等地,已全面掀起金银花的种植热潮,种植面积已达3.1万亩。而金银花基地,不过是淅川县11个移民乡镇建立的42个生态农业产业基地的一个代表。竹柳、茶叶、薄壳核桃、软籽石榴、湖桑等13万亩生态农业,沿丹江库区筑起百里“绿色长廊”。
蒙蒙细雨中,车子驶出金银花基地,后车窗外,那满眼青翠在巨龙般总干渠的映衬下,愈加令人心动。
一山竹,一个梦
从淅川县城出发,向西南行驶,山一程,水一程,坐落在丹江和鹳河交汇区域的北岸老城镇就到了。作为集山区、库区和移民区为一体的传统农业乡镇,老城镇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
“如何抢抓历史机遇,实现生态建设、保护水质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老城镇党委书记翟成敬说,“必须找到一个突破点。”
老城镇的突破点,在那一山坡又一山坡的竹子上。
行走在老城镇东的山路上,目力所及之处,除了褐色浅山和绿色梯田,就是那一片片错落有致的竹林——桂竹、毛竹、紫竹、高节竹,满枝的竹叶挺过寒冬后还骄傲地绿着,为早春的老城增添了一抹亮色。
竹子有保护环境、涵养水源的作用。丹江口水库蓄水后,老城镇区是淅川11个移民乡镇中离水面最近的集镇。为了结合实际发展竹产业,老城镇的镇村干部曾远赴浙江、江西等地考察,最终摸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栽植模式,在库区15个移民村故土上,栽植竹子万余亩,形成初具规模的库区生态隔离带。
“我们计划在镇东种植2至3万亩的竹子,在镇西种1至2万亩的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红豆杉。”翟成敬信心满怀地说,等镇里筹建的竹制品加工厂开始生产,等满山的红豆杉成材结果,老城镇人就能坐享绿色、拥抱幸福。
这样的梦想,不仅仅属于老城镇。
自去年冬天环丹江口水库生态隔离带项目启动后,淅川县累计投资2亿元,绿化19.53万亩的荒山荒地,栽植各类林木35万亩。
昔日的荒山秃岭上,绿油油的是茶叶,金灿灿的是金银花,随风摇曳的是竹子……选择绿色、选择生态的淅川县,正绘就一幅水清民富的美景图。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