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里有带薪年假吗?”“你们每餐都什么标准?”“你们这里为什么没有双休呢?”几个90后外地女孩子凑到开发区某外资企业的展台前询问情况,却迟迟不肯投出简历。也许你很难想象,这一幕就发生在今年这个“最难就业年”。但事实上,这样的应聘心态在90后大学生中比比皆是。但对于企业主而言,如果求职者过于关心这些问题,被拒绝的机会更大。
当待遇达不到要求时,一些“90后”大学生希望能折中处理。即:钱可以少拿点,但活也要少干。一位姓李的大学生自述,他希望找一份月薪2500元以上,每天上8小时白班,有双休的工作,但一直以来未能如愿。 “年轻人谁不喜欢玩?工作时间太长,每天累得要死,哪还有心情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就业处相关负责人分析说,现在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宠得很,一般都吃不了苦,他们期望中高薪、对口、舒适的工作岗位与现实肯定会有落差,这就需要学校的正确引导,虽然我们学校在平时做了许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从招聘会看,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
“既然是最难就业年,我们就想精挑细选,找到更优秀的人才”,一位企业主直言不讳地说,但他没想到的是,“大学生比我更挑。一个100人的场地,30名学生到场,6人拿了礼品就走。”
攀比心理在大学生求职心态中也占比甚高。在某次招聘会上,智联招聘校园招聘部华东区域经理沈剑瞄到了不少学生的求职简历,在“期望薪资”一栏醒目地写着:“8000元/月”、“1.2万/月”,甚至更高。“你觉得自己凭什么拿这个工资?”他忍不住问学生。“我有同学已经拿到Offer了,人家开出的薪水就这个水平。”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普遍不足,对工作的认识多来自同辈,因而容易以个别案例来给自己设立目标,有时会导致扭曲的就业观。”在人才市场上,专家呼吁,要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首先需要建立完善成熟的就业观念培养体系,这需要高校、社会、家庭、企业的多方参与。“我们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观,培养他们对职业的耐心,告诉他们清晰的成长路径。”
选择一家好的企业犹如选择一个好人家。一位资深HR也认为,面对来势汹汹的“最难就业年”,好工作已成为“稀缺资源”,找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求职”,而是一个“谋职”的过程。因此,树立“谋职”的意识至关重要。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