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是最高人民法院贯彻落实宪法法律规定、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体现,报告的起草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来展开。在回应社会关切方面,报告有很多内容值得关注,最高法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撷取了5个关键词进行解读。
——关键词之一:立案登记制
根据中央决定,人民法院自2015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变审查立案为登记立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当场登记立案率达到95%,基本解决立案难问题,为人民群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敞开大门。同时,人民法院加强立案监督,杜绝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年底不收案等现象。依法制裁违法滥诉、虚假诉讼,维护正常诉讼秩序。立案登记制的全面实行,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把方便带给群众、把困难留在法院”的精神,让“立案难”这一历史问题真正成为了历史。
——关键词之二:让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
2015年3月《今日说法·小撒探会》采访周强院长时,主持人撒贝宁请首席大法官周强说出自己2015年的期待,周强院长提笔写下:“让司法更加阳光,让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一年来,全国各级法院通过不断深化司法改革、推进司法公开、提高司法服务水平,让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推广安徽法院诉讼服务经验,加快推进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三位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为当事人提供线上线下、方便快捷的诉讼服务。推行网上立案、巡回立案,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到边远、高寒地区开展巡回审判,打通司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广四川法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经验,坚持调解先行,完善诉调对接,支持相关组织开展医疗卫生、交通事故等专业调解。各级法院以调解方式处理案件498.1万件。报告7处提及“律师”,强调要建立律师服务平台,完善网上立案、查询等功能,方便律师参与诉讼。这次把“让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写进报告,既是对人民法院一年来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下一步工作的具体要求。人民法院将始终坚持让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深入践行司法为民根本宗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司法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关键词之三:解决执行难
“执行难”是指由于被执行人隐匿转移财产、有关方面拒不协助执行、执行机制不顺畅、执行人员拖延执行等原因,导致案件无法执行的情况。近年来,人民法院大力推进执行信息化,推动建立覆盖全国范围以及各种财产形式的执行查控体系,联合有关单位打出“组合拳”,对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进行联合信用惩戒,实现了对被执行人存款、车辆、船舶、工商登记、证券等信息的查控。截至今年2月,各级法院采取信用惩戒措施467万人次,将338.5万名被执行人纳入失信名单公开曝光,35.9万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义务。人民法院坚决维护司法权威,敢于碰硬,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不论是什么人,坚决依法制裁,对1.4万人决定司法拘留,对1145人给予刑事处罚。尽管如此,执行难问题仍然存在,当前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因此,在2016年工作安排部分,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呼声为第一信号,向执行难全面宣战,深化执行体制改革,提高执行信息化水平,规范执行行为,穷尽执行措施,加强信用惩戒,让失信被执行人寸步难行、无处逃遁,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
——关键词之四:美丽中国
近年来,人民法院把保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从严惩治污染环境犯罪,审结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等犯罪案件1.9万件,同比上升18.8%。发布审理环境侵权案件司法解释,各级法院审结涉环保民事案件7.8万件,着力服务保障绿色发展。江苏等地法院试行“劳役代偿”、“异地补植”等责任承担方式,增强环境资源案件审判效果。加强环境公益诉讼工作,福建法院审结新环保法施行后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在今后的工作中,人民法院将进一步健全环境资源司法制度,依法审理公益诉讼案件,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关键词之五:智慧法院
信息化是人民法院一场深刻的变革。近年来,人民法院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司法公开,让诚实守信行为受到褒奖,让各种违法犯罪在阳光下现形,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大力实施“天平工程”,实现3512个法院专网全连通、数据全覆盖。建成1.8万个科技法庭,把案件审判过程纳入信息化管理。建成人民法院数据集中管理平台,实时统计、实时更新、动态管理。深入推进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建设,实现全国法院全覆盖、各项工作全覆盖、人员岗位全覆盖。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智慧法院’”,这是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智慧法院即以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提升司法公信力为目标,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审判体系与审判能力现代化,实现人民法院高度智能化的运行与管理。智慧法院面向法官、当事人及社会各界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务,实现审判执行工作全网络办理和全流程公开,充分挖掘利用古今中外海量司法案例资源,探寻新形势下司法规律,提高司法预测预判、应急响应等能力,为类案同判和量刑规范化提供支持,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众所周知,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新时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略必须遵循的行动原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据统计,“人民”二字在十九大报告中一共出现了203次,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为民的深厚民生情怀和勇于担当的气魄,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归属感、使命感,我们当为务实为民的十九大报告点个赞。
【报告原文】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报告原文】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报告原文】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鱼生于水,必然要知水性、感水恩。“人民”是改革的初心,坚持以人为本,既是改革的基本立场,也是至关重要的改革方法论。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层次递进的,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民生改革获得感,必然要求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统一和并轨。
“人民群众是大人物”,用大人物的力量为党员干部树立信心,不断地激励和鞭策党员干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最佳的精气神,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的业绩。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需要改善基本的生存条件,尤其是要有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这是人民大众最切实的感受和获得感的体现。
在“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安阳市殷都区200多名党员干部驻村进企接地气,切实为群众办实事。
再过几天,中国共产党就将迎来95岁生日。事实上,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水平等不断提高,中国也的确……
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目的,把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作为社科理论工作者的“指挥棒”,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创造、永葆生机的活水源头和检验研究成效的最终标准。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的坚定追求,是习近平同志民生思想的凝练表达。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两高”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这是近11年来,最高院工作报告通过率第二、反对票最低的一次。3年前,最高法院反对票数的峰值曾达到605票,通过率75.4%。
原标题:您得罪的是人民群众 公车私用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强的关注,而公车改革的号角,如今已经正式吹响。这位道路运输管理所所长可能没有搞清楚,之所以自己被举报,首先不是因为工作作风严厉、得罪了某些人从而受到了打击报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