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鸿茅药酒“非遗”头衔被质疑,多位专家为其背书
“鸿茅药酒案”涉事医生谭秦东取保候审了,但这个事件还远没有结束,围绕鸿茅药酒的“产品安全性存疑”“广告宣传多处违规”等方面,尚有许多东西需要理清。
长期以来,鸿茅药酒自我宣传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身份,给鸿茅药酒带来了不小的便利,4月18日,北京律师殷清利申请公开鸿茅药酒配制技艺入选非遗信息。
▲图片来源:东方IC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发现,7年前,已有学者对鸿茅药酒是否符合非遗要求提出质疑。此外,多次为鸿茅药酒背书的专家也与公司关联方的重要人物出现重名。
难以符合“申遗”要求?
鸿茅药酒是如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查询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平台于2009年4月发布“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项目”名单,鸿茅药酒酿造工艺位列其中,被列入第八项(传统技艺),其申报单位为内蒙古鸿茅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此外,2014年11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中,鸿茅药酒配制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位于第九类第四项,即“传统医药中的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对应申报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
综上,鸿茅药酒自我宣传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并非没有根据。但应当注意的是,前述两次列入名单中的是“鸿茅药酒配制技艺”。记者从鸿茅药酒官方商城查询到,所谓“鸿茅药酒配制技艺”是鸿茅药酒的八步酿造法,换句话说,“八步酿造法”是鸿茅药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技艺。
记者发现,早在2011年,鸿茅药酒因广告宣传问题引起关注之时,便有学者指出,鸿茅药酒配制技艺事实上难以符合“申遗”要求。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董杰,于2011年9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鸿茅药酒事件及其反思》,从传承谱系不清晰、未体现项目关键环节、部分内容涉嫌虚假申报三方面指出鸿茅药酒申遗存在的瑕疵。在2017年6月的公开报道中,董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教授。
当时,董杰的文章除了指出鸿茅药酒传承谱系上不够清晰明确外,还表示,由于鸿茅药酒的原材料大都为中药材,本为生药,需经过炮制才能为人体接受。中药炮制是传统医药中制药技术的核心,是传统医药文化的集中体现,应该作为民族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中的重点。但鸿茅药酒酿造工艺60多味药材的炮制方法,几乎均未被提及。
董杰还在文章中指出,鸿茅药酒酿造工艺部分内容涉嫌虚假申报。其“八步酿造法”的第三步“煎膏”称:
64味药材炮制完毕后,再取适量金钱豹骨,加五倍量水文火煎煮五个时辰。
董杰表示,2006年,当时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发布过《关于豹骨使用有关事宜的通知》,禁止在中成药处方中使用豹骨,“想必鸿茅药业不会将此通知置若罔闻,至少2006年以后的产品原材料中不能再使用豹骨,而2009年的材料中依然宣称酿造过程中使用‘金钱豹骨’,涉嫌虚假申报。”
值得注意的是,据公开报道,目前,已有公益人士向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寄出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书,要求鸿茅药酒公开配方中豹骨采购来源等相关资料。
鸿茅药酒背后的专家
虽在2011年已被质疑不符合“申遗”条件,但鸿茅药酒配制技艺还是出现在2014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看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名单中,传统医药有三位专家委员,分别是柳长华、诸国本和曹洪欣。
整理资料发现,作为专家委员的“柳长华”曾公开发表“保护鸿茅药酒等非遗瑰宝义不容辞”,“鸿茅药酒独特的‘八步古法’酿制技艺,作为中医药的原创科技资源,属于中医药文化不可再生的资源”,“鸿茅药酒是药,适量服用是养生的好方法”,“鸿茅药业解决了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三个突出矛盾”等观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披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于2006年7月成立。
中国中医科学院官网的公开资料显示,柳长华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原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联盟理事长。
值得注意的是,鸿茅药酒主体公司鸿茅国药的工商资料显示,鸿茅国药的一位董事同样名为“柳长华”。这位“柳长华”除了担任鸿茅国药董事之外,还担任厦门鹰君生态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该公司目前正申请新三板挂牌,据其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董事柳长华“1954年5月出生”,“2003年3月至2016年4月,历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教授、副所长、所长”。这一段说明中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官网关于柳长华的介绍有诸多吻合之处。
除了柳长华外,鸿茅药酒背后还有数名背书专家。
此外,曾发表“鸿茅药酒是中蒙医药的瑰宝”,头衔为蒙医专家的孟根杜希便是其中一位。据报道,孟根杜希是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蒙中医院院长、蒙医学专家院长。
记者查询工商资料发现,鸿茅国药全资子公司内蒙古鸿茅健康大酒坊连锁有限公司的历史股东中,曾有一人也名为孟根杜希。据企查查显示,内蒙古鸿茅大酒坊有限公司的两个自然人股东之一也叫孟根杜希,该公司于2015年5月成立,同年7月注销。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也是另一个出资人包宇光,同时是内蒙古鸿茅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内蒙古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
此外,曾主编《古方揭秘——鸿茅药酒中药成分与药理研究》一书的杜毅,资料显示其目前任内蒙古凉城县医院副主任医师,兼中国凉城鸿茅集团科研所所长及内蒙鸿茅天然药物研究院副院长,其还在《内蒙古中医药》上发表过名为《鸿茅药酒稳定性考查与研究》的文章。而在鸿茅药酒掌门人鲍洪升的另一家“鸿茅系”企业内蒙古鸿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曾有一位高管也叫杜毅。
两位“柳长华”,两位“杜毅”,还有几位“孟根杜希”。针对这些重名者是否为同一人,记者未能从有效途径证实,也未能从相关方面得到确认。
每经记者 吴泽鹏 谢 欣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唱腔别致的潮剧、针法反复的珠绣、精美绝伦的潮阳剪纸……1月16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广东站)活动采访团走进汕头,感受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年历史。古琴是中华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自古“琴”为其特指,20世纪20年代为与钢琴区分改称古琴。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当非遗保护遭遇小众之惑时,群策群力是必由之路;当非遗传承遭遇现实困境时,革故鼎新是不二法门。一句话,承载着匠人匠心之情的非遗文化,彰显着巧夺天工之技的非遗项目,急需在时代的版图上,找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完美契合点。
如今在贵州,像陆勇妹这样通过发展传统工艺而以点带面带动当地群众传承技艺、增收就业的例子数不胜数。山西省级非遗“浑源凉粉传统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李瑞告诉记者,浑源凉粉制作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年立夏之日,当地家家户户都会做凉粉。
4月10日,青年古琴传承人毓璁向时代周报记者证实,国家文化基金的文化干部近期曾多次主动与其接洽,鼓励她申请青年扶持基金。北京市对市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补助标准则与国家级代 表性传承人的补贴相当,为1万元/年。
如今的年轻人提起端午,想的多是或甜或咸的粽子。董淑梅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的东北老家,一到农历五月,满眼都是红红绿绿的香包,伴着丝丝缕缕的艾草香,教那送的人、戴的人、看的人、闻的人不由地一激灵,身心都舒展。
如今的年轻人提起端午,想的多是或甜或咸的粽子。董淑梅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的东北老家,一到农历五月,满眼都是红红绿绿的香包,伴着丝丝缕缕的艾草香,教那送的人、戴的人、看的人、闻的人不由地一激灵,身心都舒展。
小巧精致的蛋雕、雄伟壮观的“小相狮舞”、华丽古典的香包……12月31日上午,新落成的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正式开馆,郑州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入驻展示,其中还包括刚刚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登封窑。
布袋木偶戏是河南民间传统的曲艺形式,在面积很小的舞台上,由一名表演者操纵木偶,运用口技等表现手法,独立完成所有故事情节的表演。张学林老人是河南省周口太康人,年逾古稀的他是布袋木偶戏的第六代传人,如今,他的工作是每天在开封市的清明上河园里为游客表演布袋木偶戏。
广泛征求民意是我国立法程序的关键环节,今年6月底,我省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台地方性法规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然而十几天过去,却遭遇乏人问津的尴尬。
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到清代时制作技艺日益精妙,题材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为主。糖画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工具仅一勺一铲,以溶化了的糖汁为材料来进行造型,民间俗称“倒糖人儿”。
2月21日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邵“洋蛇灯”技艺在安徽省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再现,吸引近千民众围观。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 2017年12月29日上午10点,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在赵县人民法院宣判制造烟花的79岁非遗继承人杨风申,犯制造爆炸物罪,但免于刑事处罚。2011年,“五道古火会”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风申也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古往今来,“香”一直被雅致人士所追捧,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还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
12月8日至10日,洛阳市举办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来自山东、四川、云南、安徽等全国17个省市及省内洛阳、郑州、信阳、开封的150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集中亮相,让众多市民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