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时序九月,杭州时间。G20杭州峰会即将在西子湖畔召开,作为轮值主席国的中国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下,首次将绿色金融纳为G20峰会重点议题进行探讨。
“风从东方来。”全球瞩目的G20杭州峰会,是今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亦是近年来我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峰会。在这场烙印着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的峰会上,东方智慧与中国经验,势必成为全球公共治理中的美妙灵感,而“联动经济”这个鲜活的主题,亦将获得生动而激情的诠释。
枝枝叶叶,独处难活。辩证法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谓“联动”,意指联动式发展,包括促进贸易与投资,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世界经济共同发展。这是个在“全球价值链时代”,在地球村落,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区域贸易集团,都不可能活在小国寡民的封闭状态。中国倡导“联动式发展”概念,旨在打破藩篱,实现资源流动,共商、共建、共享发展。早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就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而今,这一理念成为全球共识,“一带一路”从战略构想化为普惠实际。事实上,自2013年出席G20峰会以来,习主席在以往三届峰会的讲话中均提及“开放型世界经济”,呼吁G20成员国建立更紧密的经济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联动的世界经济,才有抱团取暖、聚力起飞的伟力。
G20杭州峰会的联动主旨,眼下起码有双重意义:第一,全球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作为G20主席国,中国有责任倡议和推动联动式发展纳入G20议题。尤其是世界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贸易博弈等领域多有失衡的时候——从议程设置来看,2016年G20杭州峰会为G20和全球经济治理重点打造了结构性改革、落实2030议程、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等一系列融合了包括中国在内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诉求的新议题。这些变化,若能达成会议成果,必将有助于构建更为开放而公平的世界经济秩序。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必会在求同存异中找到最大公约数。
第二,全球治理中的“中国策”将成为联动发展的支点,助力世界经济及早走出低迷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2016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交出6.7%的成绩单。用欧洲时报的话说,“6.7%的经济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26%。”或因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内生力,这个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从6.5%上调到6.6%;国际评级机构标普也把中国经济增长目标调高到6.6%,比年初高了0.3%。这些数字背后,是实打实的中国处方、是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8月3日,外交部长王毅在与老挝外长沙伦赛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时表示,杭州峰会有望达成近30项主要成果,成为历届峰会成果最丰富的一次。
“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中国主办G20杭州峰会,必将大力促进贸易与投资,裨益WTO多边贸易谈判加速向前,借助G20政府间合作,构筑全球统一市场平台,推进全球自由贸易。可以预言的是,一个开放透明的全球治理体系,一个着眼全球经济中长期增长的联动框架,必将从天堂杭州,光照寰宇。(南方网邓海建)
近期,国际投资者对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走势与成绩作了新一轮梳理。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法国巴黎银行、渣打银行以及路透社日前分别发布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回稳趋势明显,国内经济风险可控且不断下降。
4月28日,郑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省会城市一季度GDP增速超过10%的有3个,分别是贵阳增长12%、海口增长10.6%、杭州增长10.3%;增速超过9%的有4个,分别是合肥增长9.7%、南昌、西宁均增长9.5%,郑州增长9.2%,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七,比去年同期前移5位。一季度,郑州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6.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第四,比去年同期前移16位,排在郑州前面的分别是兰州增长27.2%、福州增长20.9%、石家庄增长17.3%。
3月2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表示,去年中国经济增速尽管有所放缓,但是放在全球这个坐标系上看,可用“鹤立鸡群”来形容,而且总体“气质”仍然很好。
中国经济正处于全面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按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说法就是面临发展的“历史关口”。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三季度经济增速6.9%,为2009年来首度破7。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96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只要坚定发展信心,珍惜和充分利用发展机遇,确保政令畅通,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得到落实,就一定能够形成团结和谐、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各地各部门须铆足干劲、主动作为,狠抓政策落地、落实,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些许的懈怠 “中国经济脉搏是稳定的。”重温邓小平同志的警句,稳增长、促改革重担在肩,促发展红利惠及民生的任务时不我待。
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增速较3月份的5.6%,回升0.3个百分点。得益于前期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尽管外部经济形势低迷,新兴经济体普遍增速放缓,但中国经济依然处于中高速合理区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平稳,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同比增长7.0%,环比增长1.3%。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66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其中住宅投资增长5.9%。
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他表示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在7%左右,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关注。
中国经济经过新世纪头十年的超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10.48%)后,从2011年起经济增速一路下滑(2011年为9.3%,2012年为7.7%,2013年为7.7%,2014年为7.3%或7.4%)。三期叠加中第三点即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相比较,层次低很多。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保持高速增长,只是一定历史时段内的事情。正视并允许速度适度回调,正是适应新常态、尊重经济规律、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和理性选择。一直以来,一些学者和管理部门常强调经济增速不能低于多少多少、否则就如何如何,如影响就业等等。
用新常态的视角浏览今年中国经济的成绩单,会发现很多新亮点,最大的亮点是:经济增速放缓至7.4%,但是并没有滑出保就业的下限。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提前完成全年1000万人的目标,稳定的就业支撑着人们的消费预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5%,超过投资。
我国经济今年下行压力较大,但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内,“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特点。(中国经济网网友 沙晓乐)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
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刊文《适应经济新常态七旧心态要改》指出,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习近平提出“新常态”后,召开的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