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里统一部署,2015年8月,我受单位委派担任南岭新村驻村第一书记,所驻村地处巩义市南部深山区,是一个“人穷地少缺水路难行”的省级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始终坚持强党建、抓基础、兴产业推动驻村工作开展。
一、基本村情
南岭新村位于巩义市小关镇南部山区,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下辖24个村民组,835户,户籍人口2716人,常住人口约1400人,村内分布着大小沟谷30多条,村民大部分居住在海拔700米至800米的大小沟谷内。全村有国家公益林23000亩,省级公益林7000亩,退耕还林种植核桃树3400亩,种植杏、桃等果树近500亩,森林覆盖率达83%,自然生态良好,但经济发展落后,全村没有一家工业企业,唯一的青石可做建材使用,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全部禁止开采。农产品种植和外出打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
驻村工作离不开单位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单位在派驻之初就成立了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主任办公会研究驻村工作,办机关党委印发《结对帮扶南岭新村实施方案》(豫编办党〔2016〕5号)、《关于进一步做好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豫编办党〔2016〕26号)等文件,制定了具体的帮扶计划,落实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陈义生主任和其他办领导多次到村里调研指导驻村工作,全办40多位处级干部先后到村进行结对帮扶。在陈义生主任的关心过问下,南岭新村的群众文化广场正在规划,申请创建省级森林公园的报告正在起草中。在马新华主任联系安排下,我们村多次和全国先进典型辉县市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联系交流,学习基层建设先进经验。为解决村委会办公设备短缺的问题,单位筹措10余万元为村里购置办公设备,得知部分贫困户因病致贫这一情况后,全办干部职工捐款9500元为贫困户购置常用药品。在今年国家扶贫日当天捐献500余株红枫树苗并义务植树,美化道路,为下一步村里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率先种下“一粒种子”。
三、尽职尽责,党建引领
在农村,党员是否合格主要体现在对群众服务上,通过固定党员学习时间、党员牌子挂门口、党员定岗定责标识牌放路边等一系列活动,将服务群众切实融入到党员日常生活工作中。党建工作的常抓不懈,已经显现出“红利”效应,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党员干部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群众在实际工作中相信党员,认可干部,推动工作形成合力。过去立项难,项目落地更难,现在依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不等不靠用自己双手建设自己家园”的口号,协调村民在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上出工出资,2016全年投入折算成工钱约220万元。
四、爱岗敬业,建强基础
交通不便、缺水和耕地少是导致南岭新村贫困的主要原因,制约着山村的发展。近几年村三委一班人和全体党员在修路、蓄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拥护。但由于山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历史欠账太多,我们还需要紧紧围绕民生,从村民最需要的地方着手,协调政府投入,在村民理解支持的大好工作局面下,引导村民靠自己的双手建设家园,共同完善山村基础设施。驻村以来围绕整修村组道路、兴建森林消防步道、改扩建水坝、铺设供水管网、修建公厕和架设电力通信线路等方面,2016年以来累计争取立项21大项,投入资金2646.5万元。在紧贴民生热点考虑基础设施投入的思路指导下,今年我们将优先围绕重点区域完善森林消防道路、公厕、排水和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基础公共设施,改善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
五、奉献乡土,产业脱贫
解决当前贫困户脱贫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这些贫困户长期摆脱贫困;难的是如何让那些处于贫困线附近的村民远离贫困;难的是南岭新村如何走上富裕道路彻底甩掉贫困帽子。瞄准难题,解放思想,全村上下经过反复探讨,一致认为产业发展才能真正脱贫走向致富,我们提出了“强党建、拔穷根、兴旅游、建新村”的口号,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以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村内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餐饮住宿业百花齐放。我们坚持请人才,借外脑,借鉴先进理念,吸引外部投资,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农家乐,树立样板和标杆,大力培育第三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良性发展的村域经济产业链条早日形成。我们已经签约中国美院,请他们做村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邀请专业机构制作南岭新村推介片,介绍青山绿水和基础设施,展示基础设施规划以及旅游发展思路。
通过招商引资,2家共计投资180万的乡村农家乐落户村里;扶持1家贫困户贷款45万元发展农家乐,1户贫困户规模养殖土鸡500只,26户小规模养殖户(土鸡、土猪、牛),9户种植核桃户。协调鼓励经营农家乐商户,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收购协议和用工协议,发挥现有杂粮种植合作社和农副产品加工厂作用,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鼓励引导农户种植小杂粮,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
在驻村帮扶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始终牢记主责主业,立足服务群众,在群众的需求中丈量脱贫致富的步子、寻求精准扶贫的办法,与南岭新村的干部群众一起苦干实干,有效解决了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制约发展的问题,展现了一名编办干部敢于担当、服务群众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