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阿姨
“先别走呢,把这双袜子拿上,阿姨送你的”、“书包拉链缝缝还能用,没给你换新的,不要钱”……郑州大学新校区服务中心有位女裁缝,14年来免费为贫困生修改、缝补衣服鞋子,还为他们介绍兼职家教勤工俭学,她总说“郑大就是我的家,他们都是我的孩子”,学生们都亲昵地喊她“范阿姨”。
郑州晚报记者 张竞昳
通讯员 文子玉 刘兆敏 文/图
14年免费为贫困生修补衣服
郑州大学新校区学生服务中心大门口,有一个特别亮眼的红色招牌,“有事就找范阿姨”的字样尤其醒目。有位五十来岁的阿姨,来找她修补衣服的同学,一进门就会喊一声“范阿姨”。
缝纫机后面的墙上,是4张写满学生姓名的名单,157名学生都是学校提供的贫困生名单,也就是范阿姨如今正在帮助的对象。凡是这些学生来找她修补衣物,全部免费。
“每年开学,‘绿色通道’都有不少学生,我问了问,都是家里经济情况不太好的孩子。从去年开始,就管勤工助学科要来这些学生名单及联系方式,然后一一打电话通知他们,来阿姨这儿修东西不要钱。”范阿姨今年51岁,14年来,一直为学生们“缝缝补补”,外边要价5块,她只收3块,家境贫寒的学生过去修东西,从来不收钱。
帮他们介绍家教勤工俭学
范阿姨的“帮助之路”,是从2002年她的小店“落户”郑大新校区开始的。
“我从农村出来的,也没啥别的能力帮这些孩子,只能在生活上拉他们一把。”范阿姨说,她能做的就是缝缝补补,免费帮贫困学生修补衣物。刚来到郑大新校区那几年,她还会到学生宿舍收集一些学生不穿的衣物,把其中大半新的那些清洗整理好,送给贫困生们。
郑州大学2002级学生王思利,如今已经是某部队的现役军人,十几年前,从南阳大山里走出来的她,初到郑州生活十分拮据,衣服、鞋子穿烂掉也不舍得换新的。范阿姨了解情况后,常常在她上课路过小店时把她叫进店里,主动帮她修补坏掉的鞋子、衣服。
除了在生活上关心她,范阿姨还给她介绍了好几份兼职家教的工作。“我大学四年没给家里要过生活费,每年寒暑假还能给家里带两三千块。”她说。
“学校就是家,学生都是我的孩子”
“范阿姨,你在哪?”去年,范阿姨的修理店搬了地方,学生以为范阿姨走了,急得在郑大贴吧中发帖寻找。
法学院的陈盼盼现在正念研一,从大一开始就去找范阿姨补衣服的她,与范阿姨已经相识了5年。陈盼盼说,她经常去范阿姨家里“蹭饭”吃,平时范阿姨在学校里也会给她送些吃的喝的东西。
平时,范阿姨爱跟学生唠家常,与很多学生关系都很好。她的桌子上有与学生的合影,是已经毕业的学生特地回学校看望她时拍的。
“都在郑大待了20多年了,郑大可不就是家了嘛!学生们都是我的孩子。”范阿姨说。
对贫困学生情况的摸底方式并非“比惨大会”一种,多到贫困户家中走一走,访一访,既是对贫困原因最真实的了解又能有效地保护贫困学生的隐私,给予他们被尊重的权力。
“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这是一句怎样刺伤人心的话,这又是多么“教条”的一句话。
贫困生是否该有一个贫困生的样子?这成为了近日高校学生争论的新焦点。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今日在回应“有学校以手机话费为评判标准给贫困生‘摘帽’”的相关问题时回应,这个是群众自发的,第一次听说,扶贫办没有进行专项评估。
“21人取消贫困生资格,32人从家庭经济特殊困难降级为一般困难。去年12月,江苏大学非毕业班的4463名贫困生收到一个通知,学校对贫困生库学生开展资格再认定工作,认定方式是学生本人提供当年10月至11月手机消费情况。
淮滨县救助站工作人员找到小敏送其前往医院检查时发现,小敏有自闭倾向。连日来,记者通过走访多位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得知,像小敏一样留守在家的孩子还有很多,不少孩子的性格较为孤僻。
1月20日,安徽省纪委作出处理决定,宿州市埇桥区朱仙庄镇宋庙小学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简称“11·12事件”)的20名相关责任人被处理。单看以上描述,似乎没什么不对劲,“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的丑闻,应该是学校单方面的过错。
没有基层作风的切实改变,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一顿人均消费不足33元的“工作餐”,看上去稀松平常,背后却折射着作风、照见了心态。
学校为了做好宣传效果,要贫困学生参加领补助的摆拍,拍完之后还将补助收回。校长在学校的权力过大,一切校方决定都可以由校长一人做决定,这本身就是制度上的“病源”。
既然是贫困生的救助补贴,那么就应该真正贴补到需要的孩子们身上。
”1月15日,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宣化店镇多名学生家长反映,当地金山中学发放寄宿贫困生补助金时“走过场”。”
据安徽商报官方微博12月25日消息,针对贫困生出钱请领导吃饭事件,宿州市埇桥区通报称,对宋庙小学校长马纪杰撤职处理,并将严查类似事件的发生。
安徽宿州一小学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领导吃饭”一事有了新进展。
家长们向记者反映,当日学校请客吃饭的钱并不是学校掏的,而是学校向受资助的30名学生“要”的,每人拿出200元,共计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