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色信阳,党的旗帜始终在这里迎风飘扬。翻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史,我们就会发现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中共中央先后在信阳设立、存续了4个中央局及其省区委:一是土地革命初期在新集成立的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及中共鄂豫皖省委。二是抗日战争初期在豫南设立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及中共豫鄂区委。三是抗战胜利时在信阳四望山成立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四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成立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及中共鄂豫区委。这足以说明红色信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红色信阳是一方孕育革命的红色热土。翻开历史的长卷,追寻红色的踪迹,我们就会深刻地见证:是历史选择了信阳,也是信阳人民选择了革命。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在豫南的传播,1920年冬,革命先驱恽代英就将进步团体互助社迁至信阳柳林学校,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中共创始人李大钊、董必武就派遣党员到信阳铁路工人中发动工人运动。信阳是北伐战争前沿阵地,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中共信阳组织选送了许多优秀青年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广州农讲所和武昌农讲所学习,随之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
红色信阳是一块巍然屹立的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信阳柴山保是鄂豫皖苏区的第一个立足点和主要发源地,以大别山为中心、以信阳光山新集(今新县)为红色首府的鄂豫皖苏区,鼎盛时期发展到30个县市,人口350万,主力红军4.5万余人,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信阳四望山是豫鄂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立足点,到抗战胜利时,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部队已由南下信阳四望山时的160余人发展到5万余人。依靠豫鄂边区人民的大力支援,新四军五师先后抗击了15万日军和8万伪军,歼灭日伪军4.3万余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红色信阳是一座镌刻业绩的革命丰碑。这里是红军的摇篮,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总共有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部队及35个军,在信阳革命老区诞生和曾在此战斗的有红十一军、红一军、红四军、红十五军、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红二十九军等10个主力红军部队。红四方面军走出大别山后创建了川陕苏区,红二十五军是首先到达陕北的“北上先锋”。这里是新四军五师的摇篮。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以后,信阳人民参加新四军部队的就达2万人以上。在革命战争年代里,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李先念、王震、刘伯承、徐向前等17位老一辈革命家和军事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里是将军的故乡,从这里走出了许世友、洪学智、李德生、尤太忠、万海峰、郑维山、钱钧等身经百战、功勋卓着的开国将领。新县、商城是全国着名的将军县。大别山犹如一座无声的丰碑,镌刻着这里太多的光荣和辉煌。
红色信阳是一首彪炳千秋的英雄史诗。“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信阳革命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有100多万人参军参战、30多万人英勇牺牲,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红旗不倒”的殊荣,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信阳老区人民愈挫愈奋、宁死不屈,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谱写了一曲曲光照千秋的动人诗篇。从这里走出的红军把由此诞生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和《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两首着名歌曲唱遍全国,成为大别山儿女英勇斗争的生动写照。
信阳革命老区的光辉历史,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彰显了以“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为基本内涵的大别山精神,这种精神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飘扬在党的旗帜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以“红旗不倒”为显着特征的大别山精神,不仅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加快魅力信阳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