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古都河南开封最近决定将老城区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实景人文旅游胜地,重现北宋“汴京”时期盛景。实现这一宏伟工程的前提是,十几万市民将在未来四年内从老城区搬离,仅拆迁费用就要支付至少1000亿元,而这仅仅是开封这项颇具想象力的“造城计划”的第一步。据了解,发行地方债或向银行巨额贷款,是当前开封城市大拆大建的资金来源及主要途径。(8月12日《羊城晚报》
四年时间、千亿投入、十几万原住民的搬迁,开封市还原宋城汴京的气魄确实不小。不过,再美好的设想也不能脱离地方经济社会的具体情状。开封一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到50亿元,仅1000亿元的拆迁资金需求,就需要开封财政收入20年积累才能完成,更莫说彻底完成这一宏伟工程又需要多大一笔“天文数字”了!再造一个“汴京”,城市管理者需“量力而行”不能在茫无边际的想象中规划城市的未来。毕竟城市规划建设不是搭积木游戏,更不是比气魄、比勇气的赌局,而是需要真金白银来作为现实支撑的。
诚然,作为七朝古都的开封,确实拥有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宋代文化资源,将这一资源“做大”,以打造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实现“到西安看看唐”之后,再“到开封看看宋”,这种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文化资源再丰富,心情再急切,复制“汴京”的辉煌,首先要考量自己现今的经济发展水平。无论如何,量力而行仍是城镇建设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何况当今城市的辉煌,不在于能否重现过去了一两千年的荣光,而在于现今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的强弱,尤其在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是否有了实质性的提升。如果老百姓因为复制“汴京”,而不得不大规模地搬离自己的家园,不得不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不得不面临民生利益受到挤压,再造“汴京”又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呢?
或许有人会说,“汴京”造起来了,城市漂亮了,还原历史了,旅游业也就发达了,这叫超前意识、创新意识。殊不知,一个用现代化水泥浇注而成的“汴京”,照葫芦画瓢建几个人造景观,为“历史”树块碑,就能算旅游资源吗?能吸引多少游人呢?其吸引力估计也就只有历史书那么大,而更多的恐怕只会换来“欺名盗世”的骂名。另外,一个城市,不注重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只想依靠挖出老祖宗的财富来获取一点可怜的利益,那么这样的城市又会有多大出息?
开封尝试“历史名城要有历史名城的模样”,其实这背后所蕴含的“政绩”意义不言自明。相比于教育、医疗、就业等等民生工程来说,政绩工程才是官员升迁的最大资本。由此观之,开封举债千亿造“汴京”怕属于劳民伤财,很可能得不偿失,甚至可能挤压民生其他利益,很难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