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识焦波,是从他的《俺爹俺娘》开始。试想用30年光阴纪录乡村爹娘的生活片段,该是一部多么深情的游子思乡的故事,怎会不波动万千儿女最脆弱敏感的心弦。
当年这份最原始朴素的真实,在抒怀情感的同时,也从侧面定格下三十年来家乡村庄随时光迁移一点点变更的面貌。
而在母亲去世后,焦波便封镜回到山东淄博老家,承包千亩山林,过着安静的农家日子,重归乡野村夫的生活。直到这一天——
2012年,这位提前退休的“大叔”带着5位全无经验的“孩子”,住进了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373个昼夜,摄制组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成为这个村庄第168户人家——“村儿电影社”的门牌悬挂屋头。
他们以24节气的时间线索为逻辑串联,拍摄了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剪辑出97分钟有笑有泪的精华,成就这部《乡村里的中国》。
有评论说它不只是一部纪录片,更像一部故事片。焦波恳切答道:
片子里没有一个情节是我导演出来的,没有一句台词是我设计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编剧。
这部囊括华表奖、白玉兰奖等诸多国内外电影节奖项的纪录片,在豆瓣有9.3的五星高评,你问它为何能突围成功,因为它只因真实便足够动人。
面对大中国,焦波们的镜头对准了一个小小的村庄
中国很大,如果都用大词汇大场景记录她,不会真实
但走到每一个细部,真实的记录
这一切的“小”拼接在一起,构成中国更真实的面貌
小的是美好的,小的才是大的,小处才更加真实
◆◆◆◆◆
@编剧苏小卫
从这部作品中看到了最真实的乡村
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勾起了乡愁
◆◆◆◆◆
@媒体人罗昌平
这部作品浓缩了人生
让人在眼泪和笑容里体味到世间的五味杂陈
这共鸣超越了城乡和年龄的界限
◆◆◆◆◆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评委
它是这个时代
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 杓峪村
拍摄之前,焦波自以为很了解农民,但在杓峪村待了一整年之后,他才发现以前的了解太过表面,村庄里并不只有鸡飞狗跳与鸡毛蒜皮:
过去总是说农民苦、难,觉得农民没有理想,其实他们也有精神上的追求。
这次我才比较彻底地了解农民,了解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了解他们怎么生活、就业……不论生活有多艰难,这块土地上的农民都会报以极大的热情和信念去面对生活。
比如杜深忠说的话比我的水平都高,他的话是根本编不出来的。
不知道你的家乡有没有这样的人,他的身份也许是个农民,守着几亩薄田或者一处果园辛苦讨生活,但骨子里却是个地道的读书人,年近60岁的杜深忠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村里唯一长年坚持看《新闻联播》、读报纸的“文化人”,年轻时曾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几年,是个很有故事的人。
他面对被无休止攫取的贫瘠土地和喧嚣繁华的城市文明,内心被痛苦茫然撕扯,又无时无刻充满着对未来的期望和想像。他有思想、有情感,也充满正义和使命。
对他来说,即使不吃不喝也要读书,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琵琶是他的梦想,即使瞒着妻子也要偷偷买回来。
毫无疑问,他是小城村庄里“最另类”的农民,镜头用平视的角度捕捉到这份植根沂蒙老区的朴素灵魂,而这灵魂的背后,有闭塞老区也无法遮蔽的光芒,微弱却耀目。
对于焦波来说,如果没有走出家乡,大概他就会是如今杜深忠的模样。虽有满腹经纶满腔抱负,却苦无机会可施展,仍要为生活的贫苦矛盾而计较。他在杜深忠身上依稀寻觅到自己的影子:
很多事情上我不如杜深忠,他每天看报纸,从20岁退伍到34岁结婚,他一直在家里看书写作,看的又多又杂。结婚第二天就到北京上鲁迅文学院去了。
他是个有理想的人,心心念念就想买张琵琶,后来终于花690元买了,还骗老婆只花了490元,为这两人又打了一仗。
他追求精神生活,所以他痛苦,他对儿子说“你妈她不知道我是谁,她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是我最大的痛苦”。
很多人看了片子后觉得自己和杜深忠很像。要知道,心怀理想,不一定要是农民才能对比。
杜深忠身上折射出的一种干净而纯粹的气质,即使在村庄里也已不多见了。就像有人说农村很美,如世外桃源令人向往,但同时农村又有很多无法掩盖的问题。从杓峪村我们看到,若你的心是干净的,即使在吵架时都会很可爱。这与城市还是农村,并无相干。
杓峪村只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是中国农村更为朴实美好的那一部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超过中国人口的70%,但他们的生活写照并不乐观。
或许杜深忠所讲的“花十分代价得不到三分回报”稍有夸张,但这些依靠土地挣生活的人,骨子里的韧劲来得比谁都强,这一点焦波的感触很深:
他们的要求很低很低,只要有一点安慰,他们就很满足。比如杜深忠,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两间自己的房子,有窗户有阳光,里面有书,他可以坐在里面看。外面再找一块泰山石,让我帮他找个书法家给写个“松石书屋”。
他这个愿望,在城里人可能觉得这么小,不屑一顾,举手之劳就能办到,但他奋斗一辈子,可能还做不到。
城里人总觉得农村人越来越奸诈了,日渐失却记忆里的简单淳朴。这种变化由何而来?
杜深忠说,“什么下来的都说自己是科学院的,其实都是卖化肥的骗子”,这是农民一次次得到教训才总结出来的话。
杜深忠只是杓峪村故事的一角,影片里还有更多错综复杂交织的往事。在这一年的拍摄里,焦波愈发觉得,留住乡村,就是留住中国的根:
谁离开故乡不牵挂村庄?有这个村庄,就有安放乡愁的地方。这个地方、这个山水,它再恶劣,我能够经常回去看它、记着它,人人都有这种牵挂。
留住乡村并不是不让农村发展和富裕,在不破坏他们传统的生活格局和生活秩序的基础上,生活舒适,有钱花,就医方便、孩子上学也方便。而不是把一些模式引到不该这样做的地方,那是个很大的悲哀。
人与人并未不同,即使乡野山村,也有它了不起的地方。不管对自然还是对人,我们都该心有敬畏。
今天,大象融媒《七里河畔》二月名家公开课在郑州市图书馆举行。一起畅聊有关乡村的话题。 其中我们请到了焦波老师,为我们带来关于乡村里的中国的主题分享。
2月27日下午,大象融媒七里河畔名家公开课如约在郑州市图书馆上演,于建嵘、焦波等5位大家联袂登陆郑州,拉开大象融媒全媒体聚焦乡村乡土乡情乡愁的大幕。
今年2月5日,《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民进城购房促进住房消费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意见》提出实施财政补贴优惠政策,明确规定了购房补贴对象和范围、购房补贴标准、农民身份的界定、契税补贴对象和范围、房产契税补贴标准、购房补贴和房产契税补贴发放办法等。如今距离该优惠政策结束还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近日,记者采访相关部门,了解农民进城购房补贴的申请情况。
从2009年开始,我市率先在全省建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区域中心站,以产业为基础,打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在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方面,2015年,我市整合资金6亿余元在全市建设了119个面积1000亩到2000亩、总面积近12万亩的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
日前,信阳市淮滨县固城乡白布村村民董志国等人映象网记者反映,他们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几十亩农田被当地的一个砖窑厂占用了,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也没有结果。
□晚报记者王冬霞通讯员田春雨 去年,西平县专探乡王兰庄农民王天才种出了24公斤重的红薯和高达3米的“芝麻树”,今年,他再破纪录,种植的一株红薯重达30公斤。
□晚报记者王冬霞通讯员田春雨 去年,西平县专探乡王兰庄农民王天才种出了24公斤重的红薯和高达3米的“芝麻树”,今年,他再破纪录,种植的一株红薯重达30公斤。
今年他再破纪录,种植的一株红薯重达30公斤。
2015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截至年底,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6%,约有200万农民变身为市民。
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第一步,会面临不少门槛。而首个难题是户口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意见出台四大举措。
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第一步,会面临不少门槛。而首个难题是户口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意见出台四大举措。
柘城县是被国家农业部命名的“中国三樱椒之乡”,已有40年的栽培史。全县三樱椒种植面积达40万亩,几乎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0%,辣椒年交易量50多万吨,年产干椒10万余吨,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柳河镇西部的张庄村人多地少,当地政府根据扶贫调查摸底情况,决定对张庄村实施产业帮扶脱贫。经多次沟通协调,在当地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使新鹏泰塑编厂与张庄村成功“联姻”,采取“公司+农户”的扶贫模式,由政府牵头,负责加工项目的组织、宣传和实施,企业负责技术培训,村委会优先选择有一定劳动能力、积极性高的贫困户与塑料编织袋厂对接。
虞城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和首要任务,创新实施四大产业扶贫模式,“四辆马车”助民奔富,成效明显。目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上来自产业扶贫。
“建业足球是河南体育的一面旗帜,作为河南本土音乐人,我们也一直期待为自己的家乡球队写歌。足球与摇滚,二者本身有很多相似之处。”谈及创作《永不言别》的初衷,蒋立炜这样说。实际上,前不久,农民兄弟乐队就曾改编《手榴弹之歌》致敬建业队长戈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