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下午,“在京豫籍专家学者、优秀学生代表座谈会”在北京河南大厦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对在京豫籍专家学者、优秀学生代表提出期盼,希望大家多为家乡出谋划策,引进人才。
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省委副书记邓凯,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夏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春良,副省长徐济超等领导参加了座谈会。 □大象融媒飞象队·东方今报特派北京报道小组 /文图【书记嘱托】
请大家常回家看看 多为家乡献计引才
郭庚茂说,河南以前的基础比较差,现在,河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方面物质基础逐渐完备,具备了大量吸纳高端人才的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河南也发展到了新阶段,如果没有大量专业人才、高端人才的支撑,未来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为此,郭庚茂对在京豫籍专家学者、优秀学生代表提出几点期盼。
第一,希望大家保持跟家乡的联系,记住乡愁,有机会常回家看看。河南是个好地方,有着辉煌的过去,未来发展潜力无限,未来五年,河南又是一番新天地。
第二,希望大家多为河南献计献策,有什么好的建议、想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出来。
第三,希望大家能成为河南的纽带,多为家乡引进人才。
第四,希望大家讲好河南故事,塑造河南新形象,为河南发展创造一个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建言献策】
越来越多的人才
选择河南落户
“这些年,河南的区位优势越来越凸显,米字形高铁经济圈成效显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河南打造一个空中对外开放窗口,河南的开放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河南良好的发展形象慢慢树立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河南落户。”谈起河南的发展变化,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中科院院士申长雨充满了自豪。
“作为河南培养出来的第一个本土院士,作为郑州大学教授,我一定立足实际,为河南科技教育的发展尽力,全力支持河南的知识产权工作。”申长雨说。
以智库建设为抓手 讲好河南故事
身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的郑新业,同时还是该校“一带一路”研究院的副院长,而他最关注河南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出河南好声音,讲好河南故事。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要讲好河南故事,就必须争取规则制定、话语权。而要争取话语权,就要做好智库建设,在重大事项中发出河南声音。”郑新业说,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有目共睹,河南发展模式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当然,河南也有很多短板,比如教育薄弱、高校稀少,而要改变高等教育现状,河南要从方方面面努力,建议河南以智库建设为抓手,争取话语权,为河南鼓与呼。
高校学生规模太大 也会成为负担
“近年来,河南高等教育有了比较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高等教育体系仍然比较薄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陈晓宇认为,河南高等教育“一枝独秀”现象严重,也就是说,学校的学生规模大,这虽然是社会需求,但规模太大也会成为负担,管理等难度增大,进一步发展空间有限。
陈晓宇说,国际上社会排名靠前的研究型大学,学生规模都比较保守。另外,很多地方的大学发展呈现“双子”现象,例如哈佛与MIT,斯坦福大学与伯克利大学,牛津与剑桥,同在一个地方出现了两个高水平大学的竞争,双方同时得到提升。河南也应该借鉴这种经验,选择一所高校,与郑州大学互相促进。
要让人才 “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宋豫秦说,现在人们常说“人才为基”,由此可见人才的重要性。
“很多地方都在竭尽全力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我认为,要坚持两条腿走路,让人才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建议河南与北大 续签省校合作协议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北大河南招生组组长王欣涛,自2011年以来,一直负责北京大学在河南的招生工作。
“河南是生源大省,每年两会都有代表呼吁,全国高校应该向河南投放更多的招生计划。近几年,北大连续扩大在河南的招生规模,河南已成为北大在京外最大的招生计划投放地与生源地。”王欣涛建议,河南省与北京大学续签省校合作协议。
“近年来,北大与其他省份先后签订了省校合作协议,省校之间在科技创新,互联网+产业方面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作为河南人,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真心期望北大能够与家乡在人才科技方面加大合作力度。”王欣涛说。
让更多高校 在河南设立分校、分院
“来自河南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连续多年为河南考生鸣不平,连续多年呼吁国家加大对河南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效果如何?有效果,但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明利说。
刘明利说,据他了解,河南高校的在校博士生只有1500多人,而一个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就有8000多人。由此可见,一所北大的博士生比一个河南省都要多。为此,他建议河南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
“像北京大学,除了北京之外,现在还在深圳设立分校。那么,北大是不是能在河南办学呢?能否在河南设立研究生院呢?这个可以深入探讨。”刘明利建议。
位于宝丰县城西15里地的王堂村,是一个只有560人、980亩土地名不经传的平原小村。
“三识别”能为判断传统社区旅游模式的优与劣、“能否留住乡愁”提供“标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社区“基因”,有利于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观、发展观的培育和践行,有助于逐步实现传统社区的再生和复兴。
事实上,清明时节回乡祭祀先祖只是外在仪式,更多萦绕心头的是那动人的乡愁。清明,蕴藏着浓烈乡土味,散发出亲和乡音,流露了真切乡情,堪称人世间最珍贵纯洁的情愫。让我们带着童年怀想,伴着春风回家乡,把对亲人最醇厚的思念化为一滴眼洒在故乡。
所谓乡愁,本质上是离乡游子对乡土与青春的回望与关怀,而非农村和农民现状的自拍。
2月27日下午,大象融媒七里河畔名家公开课如约在郑州市图书馆上演,于建嵘、焦波等5位大家联袂登陆郑州,拉开大象融媒全媒体聚焦乡村乡土乡情乡愁的大幕。
德宝·方顶杯“镜头里的乡愁”摄影大赛介绍。
公元1205年,南宋宁宗开禧元年,刚刚起帅浙东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被迫归隐田园,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总是心绪难平,更不意味着乡村就不能承载一个人的美丽人生。不只如此,即便有些地方勉强划出一些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很多时候,也徒有其名,很难承载当代人的乡愁。
” 从那时开始,张又新废寝忘食地苦寻鼓岭老邮局信封。张又新克服了重重困难,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收集了31个从鼓岭进出的信封和明信片。让张又新感到得意的是,他识别出了1910年由鼓岭寄往美国纽约封的赝品。
羊年春节,纪录片《记住乡愁》的热播及《一位博士生的返乡日记》在网络的走红,引发了大家对“乡愁”的热议。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认为,“要通过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更像农村。
吉炳伟,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委书记。
对乡愁要有一个恰当的理解,就必须放在中国文化的家国情怀中来看,中国文化中家、乡、国三者是一体相通的。片子里面讲中国农耕文化,很强调它是一种“耕读文化”,至少一千多年以来“耕读传家”是我们村落文化里面共有的传统。
中央电视台2月27日在北京召开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一季)研讨会,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等部委相关负责人,有关部门的思想评论家和文艺评论家,新闻媒体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如何放置每个人的乡愁?对此,民革河南省委建议,在“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在城镇化加快推进、村庄数量急剧减少的背景下,要加大对村庄所承载的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保护力度。
常言道“富贵如烟一指间”,30年后站在“玉米楼”最高层冷眼相看这个城市的我,已然是集团老总了。十几年来,生猛海鲜、各色珍馐都曾在我的胃中停留,在一次次的呕吐后,我明白一个道理:胃其实是有乡愁的,只不过经常被忽略。
(日本)、达尔善/ Darshana Prasad(斯里兰卡)、黎青松/ Le Thanh Tung(俄罗斯-越南)、玛丽安娜/ Marianna Ignataki(希腊)、莫子伟/ Jeffrey Morabito(美国)、尤兰达/ Yolanda vom Hagen(德国)、马腾飞/ Martin Derbyshire(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