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北万亩农田整理规划全面启动,观光设施农业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荼,集团公司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喜报频传的2005年,是华西村的丰收年。
年终岁尾,我们来到华西村,这里处处洋溢着喜气。
俗话说,远来是客。好客的华西人把我们接到了自己家里,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亲切。
“天下农民别墅小区”44号,就是我们在华西的“家”,淡黄色的三层小楼,门前一个扇形的游泳池。前后张望一下,小区里街道干净,别墅形态各异,每座屋前的泳池也是圆形、方形、月牙形各不相同;不见鸡鸣,不闻犬吠,门非防盗门,窗上也不见铁栅栏。正感慨华西村农家的现代,“天晚了,外面风大,快进屋来”,主人热情的呼唤打断了我们的思绪。
家人
屋里的暖意驱走了外面的寒气,更让人温暖的是“家里人”的笑脸。老少三代六口人组成这个温馨的家。男主人吴岳庆忙前忙后地招呼我们;他的父母,两位慈祥的老人帮他照看着女儿;儿子在江阴读高中;女主人包丽君和往常一样,要工作到很晚才回来。
这位女主人可不简单,南京大学的财务管理硕士,既是华西村的党委副书记,还兼任着华西集团公司的副董事长。怪不得人家说,当年华西人重造山河时,“铁姑娘们夯断铁耙,个个争先”。如今华西的半边天,“抓工贸,进商场,市场经济当闯将”。
男主人的父亲吴仁彪,是吴仁宝的堂弟,当年和吴仁宝一起放过牛,帮过工,卖过布,这位和吴仁宝并肩走过悠长岁月的老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堂兄:“他自己吃过苦,从没有忘记过一起吃苦的人,下决心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也要让其他吃苦的人早点富起来。他干了一个农民该干的事情,做了一个党员该做的事情。”
家常
3年前,吴岳庆一家搬进这栋别墅,那是他们第四次搬家。这个家,客厅地面铺着大理石,卧室铺着木地板,背投电视、中央空调、电脑、健身房,现代化的家庭设施一应俱全。“华西村的农民太幸福了,如果允许,我宁愿当这儿的村民”,曾经住宿在这里的韩国、美国、日本客人都这样说过。
“您以前想过会过上让外国人都羡慕的日子吗?”
今年40岁的吴岳庆想了想,“说实话,小时候也想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楼上地板,楼下地毯’的生活,可也就是想想。那时候,整个村里就一部电话,别说在自家装电话,就连去打一下村里的电话都觉得不可能。1978年,我家住上了三层楼,虽然每层只有一间房,我也觉得这下生活好了。后来,日子越过越好,电话进家了,电视、冰箱、空调,连汽车都进家了,房子也越住越宽敞。在这里,只要好好干,好东西都会一样儿一样儿跑到家里来。”
“您爱人工作那么忙,您得多照顾家里吧?”
“其实我也管理着一家公司、一间工厂,经常也是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周末也在上班。华西村员工的积极性不用领导调动,每个人的神经都绷得很紧,看看老书记78岁了还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我们怎么能让自己闲下来。华西村就像一个大家庭,企业大家都有份,每个人都会很认真地做事,而且要做就做成功,不然对不起华西村这块‘金字招牌’。”
后来才知道,吴岳庆也是华西村的功臣。1987年,他负责华西高频焊管厂时引进了华西村第一台高频焊机,现在他管理的法兰管件厂90%的产品都出口到欧美、日本市场,每年为村里创造销售收入3.2亿元,可用资金3300万元。
家风
吴仁彪老人,1983年退休后,先是帮村里管理资料,然后又做了6年的接待工作,直到后来一次意外伤了腿,才在家休息。“我的想法是,村里的事只要能做,就一定帮着做。我经常和孩子们说要为村里多做些事,让华西村越来越好。”
当时钟指向晚上11点时,女主人下班回来了,看我们正兴致盎然,也加入了我们的聊天。
“您每天都工作这么晚,不累吗?”
“看看老书记,我们年轻人怎么还会觉得累。华西村以后是要由我们来建设的,不抓紧时间学习怎么行。老书记最让人佩服的就是学习的热情,他小时候没读过书,但现在出口成章,还很有哲理,全靠自学。他对于新政策的敏感,也不是我们一天两天学得到的。有时候,老书记把干部碰头会的时间定在晚上7点,第一项日程就是看新闻联播,看完了让大家各自谈感受,有哪些信息对自己有启发,对华西村的发展有用处。大家谈完了,他再总结,看如何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华西村的发展中,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发展项目上。”
客厅的茶几上有一本高校招生专刊,吴岳庆说那是儿子参考填报高考志愿的。对于明年考大学的儿子,吴岳庆和包丽君希望他去学城市规划,毕业后回来建设家乡,“华西村建设正需要人才,现在每年要到外地招聘不少大学生,作为华西人学了本事更应该建设家乡、报效家乡。”
谁不说俺家乡好。华西人的恋乡之情尤甚。(记者 龚永泉 朱隽)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