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启了新征程、书写了新篇章。
近一段时间,从接待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访华,到举世瞩目的中美元首北京会晤,从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越南、老挝进行国事访问,到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在多边框架下同东盟领导人进行集体对话,中俄、中韩、中日、中菲等双边会晤……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密集展开,主客场齐头并进,大国、周边、多边外交全面拓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成果丰硕,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气象、新作为,生动诠释了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实现了十九大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精彩开局。
这个精彩开局,凝结着中国与世界携手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扎实努力。全球发展向何处去?中国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面对国际社会普遍关切,习近平主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以长远眼光、开阔胸襟、务实担当,推进中国同各国的友好合作,为亚太和世界发展注入信心与力量。
坚持合作共赢大方向,中美元首北京会晤为新时代中美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中俄元首年内第5次会晤,坚定不移推动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水平运行;习主席与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领导人坦诚面对问题,扩大合作共识;弘扬睦邻友好传统,增进中越、中老相亲相近;与东盟领导人对话,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发展战略对接……一系列外交活动,达到了增进互信、凝聚共识、拓展合作的积极效果,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面对增长动能、全球发展方式、经济全球化进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深刻转变,习近平主席提出继续坚持建设开放型经济、谋求创新增长、加强互联互通、增强发展包容性等中国方案,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为亚太区域合作和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正能量,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劲动力。
这个精彩开局,宣示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宏伟蓝图,凸显了中国发展给亚太和世界带来的新机遇。从北京到岘港,从河内到万象,穿梭于各个外交舞台,习近平主席积极向国际社会宣介十九大重要成果和意义,阐释中国发展道路和理念。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主旨演讲中,习主席首次用“五个新征程”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基本方略、发展蓝图,深刻揭示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充分展现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从推进改革创新的坚定决心,到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放合作创举,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情怀,到“始终做世界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之锚”的铿锵宣示,习近平主席展现了大国领袖的雄才大略和气度风范,赢得广泛赞誉。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展望未来,国际社会更加认同这样的共识:一个发展动力更足、人民获得感更强、同世界互动更深入的中国,必将为亚太和世界创造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
这个精彩开局,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人文情怀和独特魅力。“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徜徉于故宫的红墙黄瓦之间,中美元首夫妇品香茗、赏文物、听京剧,感知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这是交流互鉴的文化自信;漫步胡志明故居共话传统友谊,与老挝奔舍那家族友人叙旧,这是不忘初心、重情重义的风范品格;赶赴万象玛霍索综合医院,为术后患者送上真挚祝福,这是兼善天下的仁爱情怀。一路走来,不管是会晤外国政要,还是接触普通民众,习主席始终用温暖的话语、贴心的交流、亲和的魅力拉近彼此距离,体现了开放自信、平等待人、真诚包容的大国气质,为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留下了佳话、厚植了根基。
“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从新起点出发,中国外交正以更开阔视野、更高远目标、更宏大格局、更从容步伐迈向新征程。我们坚信,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一定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我们的道路,是在充分了解国情、了解世情的基础上开辟的道路。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时代问题的基本战略思想,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
目前,我国行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正积极稳妥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得到较大发展,一些地方政府陆续推出了相关改革举措,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拓展。
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脱贫攻坚不断推进的基础条件。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
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就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以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必须强调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要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根本保证。
要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抓住机遇、勇立潮头、敢发先声,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针,以此次意见精神为抓手,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入新境界。
立足中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构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原学,为中原崛起、中部崛起、中国崛起提供思想力量和价值引领。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化日趋完善,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有力推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当前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跳出了传统的宏观调控思维,在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的基础上,把财政政策纳入国家公共风险管理体系中,从偏重于当期风险化解转向风险管理,在防范长期性风险和战略性风险的同时化解短期性风险。
实践证明,研究中国特色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中国干部工作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事情,进而推动继承与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需求侧应对危机的手段,也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的传统观点,而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提出的经济理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