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报告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传递出诸多改革着力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采用先进种植技术,更新机械和加工设备,提升产品质量,我们的大米价格比10年前高出10多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晟华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华靓代表这样感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力量。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需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承包地处于第二轮承包期。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这是给广大农民吃了个‘定心丸’。”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代表说,此前,由于担心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有的农业企业不敢加大投资,一些农民有短期行为。十九大明确发出的政策信号,有利于稳定农民预期,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培育以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更多资金、技术、人才流入农村和农业。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要任务。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国银监会主席郭树清代表表示,在防范金融风险、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方面,今年确定了同业、理财、表外三个重点领域。首先是因为这三个领域覆盖了比较突出的风险点,比如,影子银行、交叉金融、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等。同时,还有与其相关的操作性风险,所以要集中精力整治。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自主权
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今年3月底,国务院批复辽宁、浙江、河南、湖北等7个自贸区成立,使自贸区阵容增加至11个,实现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引领开放新格局。
华中科技大学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波教授说,当前,自贸区的部分阶段性改革目标已经实现。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升级迫切、国际经济形势快速变化,自贸区改革需要加速,有必要赋予更大自主权,激发改革活力。
“自贸港是自贸区的进一步延伸与提升。”陈波表示,自贸港在现有自贸区对标国际先进开放水平的基础上,看齐国际最高开放标准。比如探索人才、物资等要素的完全自由流动,金融与国际市场的充分融通。探索建设自贸港,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
十九大报告提出,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但现有的多头监管,影响保护目标的实现。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大气室主任李云婷代表认为,这顶层设计有利于整合机构职能,形成监管合力。充分体现了报告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的决心和智慧。
行政体制改革: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或合署办公
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
“这两项改革举措是适应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鹏表示,赋予省级及以下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力,将更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有助于破解基层党政机构重合雷同、分工不清、冗员过多等问题。
“基层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有助于精简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河南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代表说。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全国推开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
目前,北京、山西、浙江三省市开展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已全面完成,为后续改革推进积累了丰富经验。
“报告中提出的相关改革举措,是对前期试点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和明确,也通过立法从根本上保障改革顺利推进。”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比如留置就是此前三地试点方案中赋予监察委员会可采取的一项措施。
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杨晓渡代表在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在党委领导下,纪委和监察委合署办公,充分体现了党领导的党内监督和国家监督的有机统一。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要加强理想信念的政治思想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要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严格把关,杜绝带病提拔等问题的发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同时改革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才能激活广大干部创新和奋进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各级党组织进一步细化具体配套机制。
记者李劲峰、齐中熙、乌梦达、刘硕、宋晓东、于佳欣
齐玉介绍说,各级党组织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选派19.5万名优秀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齐玉说,党中央高度重视十九大代表选举工作,特别强调要严把人选政治关、廉洁关,保证代表先进性和广泛性。
严格按照选拔任用政策法规对选拔任用科级干部工作进行审查后,一律提交部务会研究讨论,对考察对象的资格条件、选任程序、选任单位的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认真把关,坚决把“问题干部”挡在关口外,严防“带病”上岗。
建立健全干部“带病提拔”问责机制,对领导不力、把关不严、考察不准、核查不认真,甚至故意隐瞒、执意提拔,造成干部“带病提拔”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让举荐“带病”之人“不敢为”,以此倒逼领导干部敬畏手中权力,遏制“带病提拔”现象发生。
把“带病”干部堵在“升迁”门槛之外是有原则的高贵,是组织对干部更大意义上的关怀,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此举背后的深意,做健康向上的好干部,心平气和地迎接组织对“德才兼备”的干部的选拔。
在江西省委看来,让全省党员干部认清毒害、吸取教训,就必须发挥苏荣案的警示教育作用。在江西省委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省委常委同志围绕苏荣腐败案毒害和教训进行了认真剖析,同时提出努力的方向。
个人有关事项报告,领导干部不仅要主动“亮家底”,更要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只有如实晒个人事项报告于阳光的监督之下,“家产”、“家事”真实、准确、完整,并主动接受组织的检验,才能为其他干部从政为官做出表率。
组织部门要把好选人用人这个关口,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着眼长远发展加强干部梯队建设,公道正派地评价、推荐和使用干部,切实把干部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干事创业上。
10月27日,备受瞩目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北京胜利闭幕。全会掷地有声地发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再动员,提升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高度。
干部选拔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必须驰而不惜,认真做好工作。
根据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部署,2016年10月11日,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向河南省委反馈巡视“回头看”情况。中央第十一巡视组、中组部干监局有关负责同志,河南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党组领导班子成员,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出席会议。
全面从严治党力度不够,“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违纪问题易发多发,干部监管不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时有发生。党的建设缺失,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党建工作薄弱,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信仰缺失,党规党纪意识淡薄。
根据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部署,2016年10月11日,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向河南省委反馈巡视“回头看”情况。坚持公道正派选人用人,严肃换届纪律,严肃查处买官卖官、说情打招呼等问题,坚决杜绝“带病提拔”“突击提拔”。
笔者认为要彻底的治理“带病提拔”的顽疾,光靠强化监督和制度涉及还是不够的,组织部门还需要多些互联网思维。
防止“带病提拔”,旨在为党的事业选拔出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用好“双向审查”,真正让干部提拔不偏不倚,既防住干部“带病上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对如何防止干部“带病提拔”提出明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