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韩洁、安蓓、刘羊旸)党的十九大新闻中心21日下午举行第四场记者招待会,十九大新闻发言人郭卫民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副主任张勇,副主任宁吉喆,介绍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理论创新引领五年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何立峰说,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从经济增长看,过去4年经济年均增长7.2%,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年均超过30%。预计今年6.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将顺利实现,并能争取更好的结果,经济总量将超80万亿元;从发展质量看,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实现了需求结构“消费超投资”、产业结构“三产超二产”,最终消费和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从人民生活看,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4年年均1300万人以上,今年前9个月新增1097万人;4年脱贫5500多万人,今年将再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贫困发生率可望降到4%以下,基本完成580多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
五年来,党中央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经济发展长周期和全球政治经济的大背景出发,做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坚持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审时度势形成了经济政策框架,可以说是方案谋划科学合理,推动实施有力有序,社会反应积极热烈,矛盾化解波澜不惊,发展预期持续向好。这套经济政策框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
有记者问,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如何化解这一矛盾?
何立峰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带有全局性、历史性的变化,对党和国家的许多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在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下一步要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在不同时段、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深入研究深层次原因,及时提出应对之策和解决方案,逐一加以解决,促进经济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加快建设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
在回答关于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问题时,何立峰说,近几个月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组建了高效精干的党工委管委会,邀请顶尖专家团队推进新区规划设计,构建相应政策框架,推进雄安新区和北京市区、北京新机场间高铁等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对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今年底前北京市级各大机关及部分市属行政部门等将率先启动搬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已形成区域规划初稿,正抓紧征求意见。港珠澳大桥建设加快推进,争取今年年底基本具备通车条件。
客观全面看待民间投资增速放缓
在回答有关促进民间投资问题时,张勇说,十八大以来,我国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连续超过60%,最高时达到65.4%。非公经济已成为稳定我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创造了80%左右的就业、60%左右的GDP、50%以上的税收、近70%的境外投资。当前,要客观全面看待近两年我国民间投资增速放缓、占比下降现象。在民间投资较为集中、对市场反应较为敏感的制造业和房地产领域,投资增速下降较快,是当前影响民间投资增速的主要因素。民间投资增速虽然比前几年有所下滑,但投资总规模还在继续增长,而且参与投资的领域越来越广。下一步将针对“不能投”“不愿投”“不敢投”“投向哪”等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机制,持续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
引导各类要素向实体经济聚力发力
针对记者关心的经济“脱实向虚”问题,张勇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国内外市场相对疲软、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背景下,社会资本出现了“脱实向虚”和企业“弃实投虚”的现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引导资本及各类要素向实体经济聚力、发力。下一步要聚焦结构性供需失衡这个主要矛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补齐发展短板、增加有效供给,推进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实施创新驱动、转换发展动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努力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推进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做强
针对记者提出的钢铁去产能问题,宁吉喆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在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上不断取得新进步,在“做大”上有了很大进展,满足了现代化建设需求,但也确实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下一步,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去产能,特别要防止违规违法产能死灰复燃,使供给与需求相匹配。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通过加强技术改造、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品质量,把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做强。
改善营商环境便利外商投资
针对媒体反映的有关外资撤离问题,宁吉喆说,近年来,中国吸引外资一直居世界前列,但外资企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中国要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做更大努力。中国利用外资政策会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便利。下一步,要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坚持实行备案制为主的外资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高投资便利化。在对外投资方面,中国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现合作共赢。通过健全保障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提供引导和规范等举措,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三位代表还回答了记者提出的其他问题。320多名中外记者参加了记者招待会。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6日10时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副主任张勇、副主任宁吉喆就“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调控”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张勇:刚才讲到实体经济在改革开放近40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实际这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民营经济。
民间投资是一个和“钱”相关的话题,需要用资金来说事儿。那民间投资跟农民工返乡创业这种需求资金的事业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民间投资在脱贫攻坚战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现在官商“勾肩搭背”的少了,但一些民营企业找有关部门办事,除了“弹簧门”、“玻璃门”和“旋转门”这“老三门”外,又多了个“没门”。
就近年来考察和参与区域政府招商的经验来看,民间投资毋庸置疑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家提出简政放权、提升服务的力度在不断加强,只要坚定走转型、走创新的路子,坚定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信心,民间投资的信心将会不断提升。
对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来讲,融资难题一直是成长路上的一块绊脚石,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又该怎样破除呢?昨天,河南广电全媒体推出“民间投资新观察”系列报道第二集《别让融资瓶颈挡住“钱”途》。
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始终绕不开一个字——钱,流动的资金对企业来讲就像是人身上的流动血液,一旦失去了补给,丧失了活力,企业就会“生病”,甚至倒下。没有融资,就谈不上投资。对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来讲,融资难题一直是成长路上的一块绊脚石,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又该怎样破除融资瓶颈,以促进民间投资呢?这是一家郑州的动漫公司,动画发行覆盖了北美和欧洲,连续六年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今年初他们策划了一部520集的大制作,您看动画人物已经草绘完成,可是因为缺乏启动资金,企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民间投资新观察(二):别让融资瓶颈挡住“钱”途
可见,只要坚定走转型、走创新的路子,坚定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信心,民间投资遇到的就不是“三座大山”,而是“金山银山”。可以说相对于国有控股企业投资,民间投资更代表着社会资本的投资活跃度,往往成为观察中国经济活力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8月5日,在洛阳市吉利区,由民营企业河南万众集团公司总投资27亿元的热电联产燃气电厂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洛阳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2.2%,高于全省7.8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82.6%,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
从7月中旬开始,国家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成立督导组,对民间投资体量大、同比增速下降较快和近期民间投资增速滞后的省(区、市),组织开展重点督导。财政部要会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抓紧开展涉企收费清理情况专项检查,推动降低企业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记者7月4日从中国政府网获悉,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财政部要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抓紧开展涉企收费清理情况专项检查,推动降低企业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召开促进民间投资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电视电话会议,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发展动能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指出,发展改革系统要紧紧围绕引领经济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省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我省民间投资主要投向二、三产业,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二者合计投资4962亿元,占全省民间投资的86.3%。其中,制造业投资2523亿元,增长15.8%,占民间投资的43.9%;房地产业投资2439亿元,增长18.8%,占民间投资的 42.4%。
前不久,省发改委再次向社会推介了400个重大项目,除了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领域的项目外,还增加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项目总投资384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