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个国家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全党全社会要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以强烈的人民情怀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考察调研,就扶贫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视野开阔,格局宏大,立意高远,富有创见,深刻阐明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意义、责任担当与思路方法,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我们不断开创脱贫攻坚新局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思想动力,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与行动遵循。
(漫画:脱贫攻坚奔小康 来源:中国日报 石宇)
从共享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高度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视野看待扶贫工作。我们所要实现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民族都不落下,一个人都不能少的小康社会,是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渐进共享的社会,是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的全民共享的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于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还强调要把农村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这就从讲政治、重大局的战略思维出发,把扶贫工作提升到了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理想愿景新高度,强化了扶贫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与紧迫感,形成了我们党关于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创新,使新形势下的扶贫工作有了科学的思想依据、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准确的历史方位,为进一步科学谋划扶贫工作提供了深厚有力的价值参照与目标导向。
十八大以来党的扶贫工作重要举措与实施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分牵挂广大困难群众,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带着对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担当,制定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并把脱贫标准明确确定为“两不愁、三保障”,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为了实现扶贫工作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扶贫开发工作的突出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扶贫工作思路与举措,一是提出扶贫开发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思路,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科学的态度,找准路子,开好方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工作。二是提出“五六七”的精准扶贫方略。“五”就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等“五个一批”;“六”是“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七”就是“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等“七个强化”。这一方略把握了精准务实这一要义,强调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并加强了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增加了投入的保障,促进了协同与协作,凝聚了社会合力,激发和调动了主体力量,彰显出贫困治理的创造性智慧。三是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落实主体责任,抓紧施工,强力推进,加强督查问责,实行严格的考核评价,并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以此引导和激励党员干部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四是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参与、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使得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这些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五年来,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当前脱贫工作面临严峻考验,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十八大以来,尽管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成绩喜人、效果明显,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总量上看,2016年底贫困农村人口还有4300多万人。从结构上看,现有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在群体分布上,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在脱贫目标上,仅仅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相对容易,而要实现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则难度较大。目前,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地区,其特征体现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深度贫困地区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成为脱贫攻坚硬仗中的硬仗,其难度之大、工作之艰巨、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难以想象,但它又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扶贫开发万里长征最后胜利必须翻越的“雪山”,对此,我们必须要有雄心壮志,有昂扬的精神状态,更要有科学的态度、坚定的信念、创新的方法、有效的举措、管用的实招、“绣花”的功夫。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路与举措。贯彻好党中央脱贫攻坚战略思想,续写脱贫攻坚新篇章,就必须抓住难点,聚焦目标,弥补短板,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是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使各级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既运筹帷幄,也冲锋陷阵,才能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乘势前行。其次,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以创新理念、思路和办法攻克难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这就告诫我们,要靠创新思维、理念与行动去破解难题,攻坚拔寨,夺取脱贫攻坚的胜利。再次,围绕精准扶贫发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深刻把握精准要求,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监督、精准考核、精准评估、精准管理,做到精细化治理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准、实两个字,做到力量精准到位,落实有力有效。具体来说,一是领导工作要实,二是任务责任要实,三是资金保障要实,四是监督验收要实。以精准、务实、接地气的举措,采取稳定的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契而不舍地抓下去。
最后,整体谋划、统筹协调、综合施策。从物质与精神、内部与外部、支援与帮扶、生存与发展等各方面全方位的整体谋划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到统筹协调、综合施策,形成多措并举、协同配合、耦合互动的脱贫攻坚社会支持体系。例如,既要加大物质投入、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注重精神帮扶、思想指导、教育培训,达到富口袋又富脑袋。既要搞扶贫项目与产业支持,又要激发贫困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培育脱贫的内生动力。既要通过社会各界结对帮扶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又要着力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他们依靠自己力量脱贫致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汇聚全社会的智慧,凝心聚力,形成系统合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彻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人民,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深度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以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攻坚克难,带领人民谱写脱贫攻坚新篇章,创造脱贫攻坚新奇迹,正在成就民族复兴伟大梦想。
作者:李永胜,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0月31日,南阳市淅川县厚坡镇马王港村的一个农家小院不复往日的安静,党的十九大代表、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和南阳市政协副主席庹军来到这里,向村民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目前,南阳市各级领导干部正深入田间地头、工厂学校、社区广场,现场讲解党的十九大精神,确保十九大精神在南阳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通过精准识别实现精准扶贫,通过产业扶持实现长效扶贫,通过教育扶贫培育“造血机能”,河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齐发力,“造血”“输血”两手抓,以此来保障真脱贫。
周春艳指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把相关政策研究好、研究透,做到已脱贫的一个不留,未脱贫的一个不漏,将政策用到每家每户。
帮扶干部身入农村更要心入农村,真正走进去、沉下去,对工作要尽心竭力。从群众最需要、最急需解决的事情做起,帮农民挖塘清淤,筑好“连心桥”修好“致富路”,实施好农村电力改革,安上自来水管进农家,在群众当中树立起干真事、干实事的良好形象。
面对脱贫攻坚战,我们不仅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干劲,也要有“监管责任不放松”的意志,不仅要打赢这场战役,也要让这场战役保持清洁、干净,少污浊,少铜臭,让老百姓们不仅看到幸福美满的生活,同时还能闻到沁人心肺的空气。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扶贫干部要践行自己的承诺,百姓也在期待有更多肯实干有担当的好干部。
他们怎么做到的?究竟下了哪番"绣花"功夫?现在是什么面貌?脱贫之后的路又该怎么走?河南广电全媒体推出六集系列微专题《兰考之变》,为您讲述兰考脱贫背后的故事,给正走在脱贫路上的干部和群众以参考。
昨日,河南省各民主党派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在郑州召开。会上公布了我省2017年脱贫工作计划,各民主党派就以往的扶贫经验与未来工作方向进行了交流。会上透露,2017年,我省计划对10万贫困群众实施异地扶贫搬迁,1700个贫困村达到脱贫标准,退出贫困序列,固始县、光山县、新县、潢川县、沈丘县、新蔡县等6个国家级贫困县和伊川县、叶县、舞阳县、方城县等4个省级贫困县脱贫摘帽,全省实现10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兰考县王玉堂村几十位年轻的小伙子和老人、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乡里的领导干部在医院里含泪陪伴曹红彦整整5天,盼着他能好起来。然而41岁的曹红彦从11月5日上午因脑干出血被医生宣布为脑死亡后,就再也没有醒来。
省九次党代会以来,我省脱贫攻坚交出亮丽答卷:582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今年我省计划实现11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兰考、滑县两个国定贫困县率先摘掉贫困帽子。
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
带着这些问题,在“10·17”中国扶贫日这个特殊日子来临之际,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专访了新华社高级编辑、央视特约时政评论员吴学兰。作为央视特约时政评论员,吴学兰认为现在打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意义,是功在中国,利在全球。
通过此次考察学习,考察组成员对贫困村九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对精准扶贫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彼此间通过交流,理出更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同样在这个地方,50年多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风沙、斗洪涝、治穷魔,“敢教日月换新天”,走向一条“脱贫致富”路;50年后的今天,兰考人民再次凝心聚力,奏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角。
9月26日上午,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广智作了《关于全省脱贫攻坚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就河南的脱贫攻坚战进行了详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