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跃亭夫妇及乐视控股12亿元资产被冻结的消息传出后,又有债务前往乐视总部催债,一家来自浙江的乐视店面装修服务商显得颇为急切。
7月5日中午,在位于北京东四环边上的乐视总部大厦,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乐视大厦一楼前台前,地上垫了几块瑜伽垫,上面坐着前述乐视债主一行十多人,他们正在吃盒饭。旁边的播放设备里,轮番播放着“乐视,还钱;贾跃亭,还钱”。乐视员工进出的大门右手边,另开了一道门供这行人进出。
澎湃新闻从前述乐视店面装修服务商相关人士处获悉,他们一行十多人连续两天都来乐视大厦讨债,乐视总计欠该公司几千万元。
虽然是中午休息时间,乐视大厦却显得有些寂寥,员工三三两两地下楼吃中午饭,或来拿外卖。乐视大厦前几十米的小道上,摆起了几个卖小吃的摊位,不时有乐视员工光顾。
或许是听闻了乐视即将开始新一轮裁员的传闻,乐视大厦前的街道边,停着两辆贴有某知名招聘网站标识的大巴,车身的“找猎头上***聘”的宣传语颇为显目,不时有人举着印有这句宣传语的标牌在乐视大厦前的树林、草坪间走来走去。
乐视大厦一楼的全球首家乐视生态旗舰店,此刻大门紧闭,没有灯在亮。往日里,这家旗舰店总是有人在参观乐视产品,从乐视手机、耳机到乐视超级电视,甚至是自行车,产品琳琅满目。旗舰店角落里一辆标有“LeSEE Pro”的汽车散落的电线,以及塞在附近门缝里的黑色塑料袋,显得有点落寞。
待到当天傍晚18时左右,这家乐视生态旗舰店终于亮起了灯光,但大门依旧紧闭。电视屏幕里,乐视汽车的宣传片在反复播放。一台乐视超级电视上方的那句“电视之王,只为人生赢家”,在不甚明亮的旗舰店里甚是显目。
乐视大厦里的这家乐视生态旗舰店,曾被媒体称作“比苹果更酷的人间天堂”。
7月5日傍晚,待澎湃新闻记者二度探访乐视大厦时,前述乐视店面装修服务商一行十余人大多躺在地上休息,也有人出来坐在台阶边抽烟、玩手机。
正是下班时间,陆续有乐视员工从乐视大厦里走出,其中的一小部分人到大厦西面的“苇子坑路”靠近“姚家园路”的地方排队,旁边就是那两辆贴着某招聘网站标识的大巴。过了一会儿,标有“通州果园C03乐视”字样的大巴停靠过来,这一小队乐视员工都上了车。
目前,尚不清楚乐视方面与这家来自浙江的店面装修服务商,是否达成协议,但该服务商相关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称,“明天不来了。”
作为贾跃亭唯一的事业寄托,乐视汽车昨天召开了一场管理层的闭门会议,其中透露出乐视有意申请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9月6日,乐视汽车中国COO高景深、乐视车联网CEO何毅与管理层及核心骨干举行了闭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高景深宣布乐视汽车将申请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无论是年初150亿元注资水深的乐视,还是大举接盘地产项目解围旋涡中的万达,融创中国董事局主席孙宏斌给外界留下的感觉既有些神秘,又似乎在人们没看清楚未来时自己就已胸有成竹。
最近,贾跃亭一门心思全放在美国的法拉第未来上,而对于其兄弟公司——乐视汽车“着墨”甚少,这让很多人对被“冷落”的乐视汽车的近况充满好奇。沉默多天,日前乐视汽车终于再次发声。
8月23日消息,乐视汽车宣布了两项高层人事调整:张海亮任乐视汽车副董事长兼CEO,高景深任LeSEE乐视汽车中国COO。以上人事任命自即日起生效。
在孙宏斌对乐视上市体系大刀阔斧改革之际,业内不断有消息传出,孙宏斌正在寻求战略投资者,腾讯、阿里、京东均有可能入局。就在近日孙宏斌集结新乐视中高层开闭门会之时,该传闻愈演愈烈。
8月11日下午,乐视超级汽车发表声明称,针对个别媒体“乐视超级汽车进行大规模裁员”的传言,为不实消息。
贾跃亭赴美造车之路并不顺利,了是汽车存在巨大资金缺口,贾跃亭融资压力大。
昨日为乐视偿还欠薪员工工资的最后期限,截至昨晚20时,部分员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未能收到拖欠的工资和离职补偿。7月11日上午,乐视控股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乐视控股及非上市体系面临资金紧张的困境,公司决定将7月份工资推迟一个月至8月10日发放。
8月10日将是乐视的发薪日,也是乐视偿还欠薪员工工资的最后期限,但能否发放仍存悬念。
曾名列“中华酷联”国产手机第一梯队的酷派集团,在东家乐视自身难保的当下,自身也陷入泥潭,除了业绩巨亏、高层换血、新品延发等问题被曝光,酷派集团的估值最近还被砍去85%,又被银行追债,商场铺货也受到影响。
曾名列“中华酷联”国产手机第一梯队的酷派集团,在东家乐视自身难保的当下,自身也陷入泥潭,除了业绩巨亏、高层换血、新品延发等问题被曝光,酷派集团的估值最近还被砍去85%,又被银行追债,商场铺货也受到影响。
14日,易到与韬蕴资本几乎同时对外披露消息,后者以股权投资方式战略投资易到,成为其控股股东。而这一消息的正式披露比原计划整整晚了十天。
通过梳理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以及从其他渠道获得的独家信息显示,在乐视的七大生态中,仅乐视网和内容生态中的乐视影业处于盈利状态,其他生态均属亏损。
在乐视风波的影响下,此前不少投资于乐视体系项目的私募机构以及信托计划处在风口浪尖,这些资金能否“安全抽身”成为市场关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