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红星新闻记者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今年1月开始的彭山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在两个多月后取得重大进展:出水文物超过10000件,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
本次出水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种类之丰富,在全国都堪称一项非常重大的考古成果,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万余件出水文物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军事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献忠江口沉银一直是历史之谜,其沉银地点历来众说绘纭,史学界也对此长期存在争议,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史料记载,张献忠(1606~1647年),陕西延安人,崇祯三年(1630年)在米脂起义,是与李自成齐名的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1644年率部攻破成都,建立大西国政权。1646年张献忠顺岷江南下转移财物,遭明朝参将杨展伏击,战败船沉,大量财物沉于江底。
近年来,在岷江彭山江口段河道施工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些与张献忠有关的文物,为破解历史之谜提供了线索。2015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召开江口沉银遗址保护与考古研讨会,经国内权威专家论证,该遗址极有可能为文献中记载的张献忠船队被伏击的地点。2016年1月,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局)组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了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申请。2016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项目于2017年1月5日启动,截止3月15日已发掘面积10000余平方米,共出水文物10000余件。
据介绍,这些文物包括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金册、银册、银锭以及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和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
通过此次发掘,基本确认了张献忠江口之战的地点,出水的万余件文物是确认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本次考古发掘是四川首次开展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考古工作创新了工作理念,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针对遗址处于岷江河道内的实际情况,通过围堰解决发掘平台,为今后滩涂考古、浅水埋藏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工作范式和借鉴经验。
同时,发掘中采用了现代化的工作方法和最新的科技手段,前期通过金属探测、磁法、电法和探地雷达等物探手段确定了发掘区域,发掘过程中采用PTK精准记录每一件文物的出水位置,在重点区域安装延时摄影,搭建整个遗址的考古数据管理系统等,保证了考古工作科学、有效的进行。
此外,此次考古发掘工作还面向全国公开招募了志愿者,为公众参与考古提供了平台,也扩大了考古工作对公众的影响力,让公众真正了解考古、走进考古,享受考古成果。
据专家介绍,目前仅是阶段性的考古工作,距离发掘结束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专家预判未来的发掘更值得期待。红星新闻记者 蒋麟
四川彭山张献忠水下考古今天下午2点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发掘最新进展。通过此次发掘,基本确认了张献忠江口之战的地点,出水的万余件文物是确认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中午12点30分,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获准记进入考古发掘现场,这也是启动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工作以来,媒体记者首次大规模进入核心考古区域。
江口沉银水下考古队文保组王冲说,文物上面有附着物,因为环境改变了,清理可以避免它进一步被腐蚀。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对江口沉银遗址的大面积发掘将在春节后展开。
对江口沉银遗址的大面积发掘将在春节后展开。
近日,巫溪县古路镇村民冉茂林在田间劳作时意外发现一块疑似人头骨的东西。据村里的老辈子回忆口口相传的传说,这些头骨或许正与明末清初可能发生的一场悄无声息却腥风血雨的战役不谋而合,山洞中埋下的或许是近千位村民的尸骨。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为成都市民揭开江口沉银考古发掘工作背后的故事 昨日,在四川省图书馆的巴蜀讲坛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为成都市民揭开这段考古发掘工作背后的故事。
贝加尔湖,依然千里冰封。
江口镇双江村内树立着一块标示牌,上面写有“张献忠千船沉银遗址”。围堰现场一名工作人员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截至目前围堰四周的钢板基本全部布置完毕,用材总长“差不多有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