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个瓜……”远在太阳系外的一组7颗地球大小行星的新发现,再次点燃全球公众寻找“另一个家园”的梦想,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学传播中心主任、行星科学专家郑永春研究员将之戏称为“葫芦娃”行星系统。
寻找系外行星的科学价值何在?人类能到达以光年计的精彩世界吗?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目前唯一的家园——地球?科技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郑永春。
记者:系外行星远在太阳系外,寻找它们难在哪儿?
郑永春:由于行星本身不发光,行星表面反射的光线相对恒星光芒而言极为微弱,常常被掩盖在母恒星的光辉内。所以,要在地球上发现数十到数百光年远的恒星周围的行星是很困难的。并非所有恒星都有行星,因此,系外行星的发现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
记者:从科学价值上讲,探索系外行星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郑永春:通过搜寻系外行星,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行星,以及处于不同形成阶段的行星,这对研究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很有帮助,也有助于了解地球是怎么形成的,以及预测地球的未来。
记者:位于宜居带的系外行星真的适合人类生存吗?如果要移民到一个适宜人类长期居住的天体,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郑永春:首先,要有大气层的保护。如果系外行星的大气太稠密或太稀薄,人类的心肺功能都难以承受。大气成分也很重要。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而且要符合一定比例。氧气含量过高会发生醉氧,过低则会缺氧。臭氧层也不可或缺,没有它,人类患皮肤癌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其次,要有液态水和适宜的温度。水是生命之源,根据地球的经验,生命的存在离不开水。但现有手段还无法证实系外行星上是否有液态水,只能根据系外行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来估算行星上的温度,并根据温度范围推断是否允许液态水的存在。
再次,适宜居住的系外行星必须有一个岩石质的表面,让人类可以继续生活在陆地上;这类行星要有一个完美的磁场,屏蔽来自恒星和恒星际的高能带电粒子;行星必须演化到中年阶段,内部能量释放比较温和,才不会有狂暴的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
最后,系外行星所在的行星系统已经演化到晚期阶段,大量的小天体碎片已经被大的行星吸积,行星际空间逐渐清朗,从而大大减少被小天体撞击的几率;恒星的能量释放比较稳定,否则人类在恒星爆发的超级带电粒子风暴面前,只能坐以待毙。
总之,系外行星本身不发光,在遥远的、很亮的恒星附近很难直接观测到。寻找系外行星,大多通过行星运行时对恒星的扰动来判断。迄今为止,还没有观测手段可以判断系外行星是否有岩石质的表面,是否有液态水,是否有磁场,大气层是否有氧气,更难以确认系外行星是否真正与地球环境相似。
记者:如果“葫芦娃”行星系统里,真的发现一颗类似地球的行星,我们是否有能力到达那里呢?
郑永春:以目前最快的航天器——探测冥王星的“新视野”号的飞行峰值速度7万—7.5万千米/小时计算,如果飞到39光年外的“葫芦娃”星系,需要的时间是57万年。所以,在星际飞行理论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如果不借助时空穿越,依靠现在的化学燃料火箭,人类基本上不可能抵达这些系外行星。
记者:既然如此,我们寻找系外行星的终极意义何在?
郑永春:我们希望登陆火星乃至移民系外行星,并不是因为那里更加美好,而是为了寻找人类未来的避难所。地球上的生物常常需要面对重大的灾难性事件。根据推测,地球上的生物大灭绝平均2600万年发生一次,就像曾经独霸地球的恐龙被灭绝一样,此类灾难一旦发生,将导致人类灭绝。寻找移民星球,是为了人类的火种在宇宙中得以延续,这就是我们搜寻系外行星和开展深空探测的终极价值。
记者:那我们应该怎么反观地球?
郑永春:除了地球,我们别无他所。宇宙中与地球几乎一模一样的星球是不存在的。虽然,从太阳系外看地球,它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但恰恰是这粒尘埃,成了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家园。因此,我们不能在地球上肆意破坏和污染,把一颗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地球交给我们的孩子,这是每一代人的责任。系外行星的想象虽然美好,但这美好的“远水”解决不了人类面临的“近渴”。
统计分析正在帮助天文学家将候选系外行星变为确实的发现。开普勒科学办公室的Fergal Mullally表示,刚刚公布的新名单——这是第六份开普勒候选目录——“比以往任何时候包含了更多与地球类似的候选行星”。
有关对于围绕其它恒星运行的行星,即所谓系外行星的观测有朝一日将有可能揭示生命存在信号的想法数十年之前便已经存在。本研究第一作者伊格那斯·斯奈伦(Ignas Snellen)表示:“区分地球本身大气中的氧分子信号以及来自遥远系外行星大气中可能存在的氧气信号的方法是仔细分析对比其吸收线。
连这10个行星在内,2009年升空的开普勒望远镜迄今已找到了49颗疑似位处在宜居带的行星,当中30颗已获得核实。随着此次新发现的219个潜在系外行星,开普勒在太阳系外找到的潜在行星总数现在达到4034个,其中2335个已获确认。
为什么一年的长短会有那么大的差异?首先行星围绕运行的恒星的质量大小会有一些影响,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一年的长短是以行星围绕恒星公转的周期来定义的,而质量较大的恒星周围的行星的公转速度也会越快,但在这其中不同行星的轨道距离才是关键。
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的顶尖科学家小组组成了新的“外星猎手”团队,他们的任务是发现地外生命,通过天文观测、计算机模拟等手段识别出可能存在的系外生命。此外,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小组归纳出拥有生命的系外行星元素周期表,一旦我们发现了这些元素,就暗示这颗行星上有望存在生命活动。弗吉尼亚汉普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则关注挥发物的研究,寻找地外天体上可疑的生命挥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