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一周年以来,成效如何?昨日(1月22日),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指导司司长杨文庄在全面二孩政策工作进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3年以前,二孩出生比重在全年出生人口中的占比始终保持在30%左右。2014年、2015年提升幅度就比较明显了。到2016年,二孩及以上在出生人口中的占比超过了45%,较2013年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房价加重经济负担等原因,一些家庭在生二胎上还存在顾虑。目前,按照中央的要求,国务院40多个部门已明确分工,推进全面二孩政策落实。
国务院参事、原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生二孩需要各种准备和环境,一般需要一段时间的释放。前些年累计的生育意愿大概需要5年的时间释放,预计2017年和2018年会有一个生育小高峰出现。目前还有一些配套措施还没有跟上,需要完善各种配套措施,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出生人口为16年来最高
2016年是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第三年。
据杨文庄介绍,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平稳落地,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抽样调查推算数据,全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根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2016年全年住院分娩活产数为1846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显示,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间,出生人口始终在1600万上下波动。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据国家卫计委数据,“十二五”期间育龄妇女总量每年减少350万左右;“十三五”期间,每年减少500万人左右。
杨文庄指出,在育龄妇女还在减少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的出生人口还能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说明(全面二孩)政策效果还是得到显现的。据其介绍,根据之前的测算,“十三五”期间是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特别是全面二孩政策效应集中释放的一个时期,年出生人口在1700万到2000万之间。也就是说,2106年的出生人口数是符合之前预期的。
杨文庄表示,2014年以来,伴随着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出生人口有了明显增加,尤其是2016年,达到了1786万,为2000年以来最高。出生人口比“十二五”时期年均增加了140万以上,所以(全面二孩的政策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值得注意的是,出生人口地域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杨文庄介绍说,东北和华北的一些省区生育增加更为明显,这反映了在北方确实有“羊年效应”的影响。同时,大体上看,东部较西部、城市较乡村政策效应要相对更明显一些。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城市地区符合全面二孩政策的人群要多一些,加上流动人口跨地域生育等情况,所以显示出了一定的地域特点。
育儿负担阻碍“二孩”落地
此前,国务院在《“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要从目前的1.5~1.6回升至1.8左右。不过,这一指标被列为预期性指标而非约束性指标。
马力表示,最近这些年的出生率确实相对较低,回到2是合理的,也是目标。从宏观来看,所有的家庭都生2个孩子的话,可使人口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但人们出于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时间、工作、成本等方面的考虑,生孩子的意愿有所降低。所以,“十三五”时期,1.8左右的总和生育率是较为合理的。
杨文庄也表示,“十三五”是政策调整效应集中释放的时期,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波动,(但)这个判断我们还有待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政策利好之下,一些家庭生育意愿得到释放的同时,也有家庭因养育负担等问题“不敢生”。国家卫计委2015年生育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因为经济负担、太费精力和无人看护而不愿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分别占到74.5%、61.1%和60.5%。
杨文庄指出,照料压力、养育成本、女性的职业发展,以及追求生活质量等因素,对人们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约束增强了。有调查显示,育儿成本已经占到我国家庭平均收入的近50%,教育支出是最主要的一个负担。还有,托育服务短缺非常严重,0~3岁婴幼儿在我国各类托幼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50%的比例,我国80%的婴幼儿都是由祖辈参与看护。
“近年来,大中城市房价攀升,许多家庭也由于这些因素在考虑推迟生育。”杨文庄指出,同时一些用人单位,担心女性生育二孩提高用人成本,就业歧视问题也有所显现。一些地方女性产假、哺乳假等权益落实不到位,母婴设施缺乏,女性在兼顾家庭和事业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顾虑。
目前,按照中央的要求,国务院40多个部门已明确分工,推进全面二孩政策落实。
一方面,积极构建配套的政策体系,完善医疗、托育、教育、社保、税收等相关经济政策,加强妇幼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本生育免费服务制度,加强儿童医疗服务供给。积极开展托育服务,大力推进学前和中小学义务教育均等化,开展相关福利制度的政策研究,完善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措施,保障女性就业、休假等合法权益,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新型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的建设,倡导家庭负责任、有计划的生育,摒弃重男轻女的陋习,把生育与养育教育结合起来,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负责。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共同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不要把责任都推给母亲。也要健全完善相应的服务设施,关心妇女儿童发展,营造对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不过,杨文庄同时指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各国在鼓励生育上,主要采取经济支持、提供托幼服务等措施,还在女性就业方面提供一些便利和促进政策。但政策实施的效果一般有5年到10年的滞后,这也提示我国需要在政策制定落实方面,加紧做、加快做。
卫计委:育儿成本占50% 二孩政策与生育意愿有差距
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指导司司长杨文庄1月22日在介绍二孩政策执行情况的新闻会上指出称, 2016年是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第一年, 政策实施满足了绝大多数群众的生育意愿,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 出生人口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特别是二孩比重不断提升 但相关配套经济社会政策和群众生育意愿、生育行为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完善有关的配套政策措施。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必须找准发展的着力点,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使新发展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广西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2013年开始迈入高铁时代,短短几年间,动车通车里程就实现了从0公里到1751公里的跨越,基本形成了北通、南达、东进、西联的现代化路网格局。
9月6日,《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简称《方案》)等印发,勾勒出河南旅游版图的“骨骼”与“筋脉”。
作为现代市场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市场顶层设计正逐步完善。
科技部近日发布《“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将以保障食品安全和改善公众营养健康水平为目标,重点突破加工制造、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重点领域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
根据郑州市的设想,郑州将基本形成以“两区十一口岸”互为依托、面向全球的、功能叠加完备的国际化内陆口岸体系。依托中欧班列(郑州)多式联运物流网络,打通中国直通中亚、欧洲的陆运邮路,开发“E速达”国际邮件新产品,建设中欧陆路邮件集疏分拨中心。
科技部近日发布《“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明确了提升生物技术原创性水平、打造生物技术创新平台、强化生物技术产业化3大具体指标体系,以及突破若干前沿关键技术、支撑重点领域发展、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4大重点任务。
为培养更多能看病、看好病的好医生,适应健康服务、养老服务需求,我国计划到2020年力争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50万名,培养全科医生15万名以上。
4月17日,温县赵堡镇北平皋小学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京剧《红灯记》。到2020年,全省在园幼儿达到450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入园难”问题基本解决。
“十二五”末,河南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3.18%,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省在园幼儿达到450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入园难”问题基本解决。我省还将实施普通高校分类发展计划,重点建设2-3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提升特色骨干大学办学水平,重点建设7-10所特色骨干大学;重点建设10所左右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
记者从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获悉,河南日前印发《河南省“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河南将打造“米”+“井”字形综合运输通道,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物流通道枢纽。
记者从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获悉,河南日前印发《河南省“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河南将打造“米”+“井”字形综合运输通道,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物流通道枢纽。
4月14日,记者从省政府发布的《河南省“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获悉,“十三五”我省将打造“米”+“井”字形综合运输通道。根据《规划》,郑州东向重点开行、加密至青岛、连云港、日照、天津、上海等沿海港口的五定班列,发展铁海联运,衔接海上丝绸之路。
河南商报记者获悉,此次规划编制工作,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确定为责任单位。居民住房现状及需求调查为抽样一次性调查,将采用调查员入户面访的形式进行,调查时间安排在本月中下旬。
河南商报记者获悉,此次规划编制工作,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确定为责任单位。居民住房现状及需求调查为抽样一次性调查,将采用调查员入户面访的形式进行,调查时间安排在本月中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