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天下新闻 > 正文

楼市调控见效:北上深房价都降 就看广州了

2017年01月19日08:38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5034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楼市还是那个楼市,但故事的情节已然反转。

  同样是春节前后,2016年初一线城市楼市持续火爆,房价不断上涨,并引发地方政府、权威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接连发文预警。但当下的情形却已截然不同,昨日(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2月,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涨幅已率先由上涨转为持平。

  具体来看,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仅有广州楼市新房价格在去年12月录得正增长,其他三座城市环比均有不同程度下跌。即便是广州,其环比涨幅也已经连续三个月回落。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6年,一线城市楼市的持续火热,是引爆全国房价上涨的重要诱因。如今,在狂减了一波库存之后,伴随着一线楼市房价的“退烧”,全国房价是否也将由此进入下行拐点?若果真如此,那真的是“成也一线,败也一线”。

  有分析指出,一线城市房价环比转平,和此类城市之前房价暴涨及近期政策管控严厉有关。观察70个(大中)城市的数据,可以看到控制房价总体上属于初战告捷。未来,伴随着因城施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楼市或会继续承压。但因为供需结构难以全面改变,所以整体趋势还是以量跌价微跌为主。预计2017年7月前后,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增幅将由正转负,即出现短周期性质的下跌拐点。

  一线城市房价“退烧”

  国家统计局昨发布的数据显示,从环比看,2016年12月,一二线城市房价走势总体趋于平稳,房地产市场持续呈现积极变化。初步测算,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由上月的上涨0.1%转为持平;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0.2%,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0.4%,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在全国四个一线城市中,只有广州房价2016年12月环比仍录得上涨,涨幅为0.7%;北京、上海和深圳则均有不同幅度下跌,跌幅分别为0.1%、0.2%和0.4%。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在2015年2月后,2016年12月北京新建商品房住宅价格环比指数第一次出现了下调。而从2016年全年数据来看,北京房价环比涨幅最高的月份是9月,数值高达4.9%。短短三个月时间,由涨至跌,政策调控成为最大影响因素。

  记者注意到,2016年9月30日,北京银监局与北京市住建委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求购买首套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5%,首套非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比例不低于40%(自住型商品住房、两限房等政策性住房除外)。

  北京中原地产研究总监张大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北京的调控举措涉及到供地、自住房、信贷等多个领域。在一、二线城市中,北京房价涨幅居中等水平,但出台的调控政策力度最大。“市场在一系列调控政策影响下,明显出现了退烧的特征。”张大伟表示。

  热点二线城市无一上涨

  房价涨势退潮的不止是一线城市,还包含南京、武汉等热点二线城市。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指出,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实施调控政策以来,政策效果明显,房价快速趋稳回落。其中,12个城市12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降幅在0.1至0.4个百分点之间;2个城市环比持平;广州市环比上涨0.7%,但涨幅已连续三个月回落。这意味着,2016年12月,热点二线城市环比房价无一上涨,房价持平的城市分别是天津和杭州。

  从同比看,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均连续3个月回落,12月份比11月份分别回落1.9和2.0个百分点;二线城市继上月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回落后,本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也出现回落,12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涨幅比11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指出,在连续15个月同比下跌后,2015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首次出现同比正增长。2016年1~11月(同比)增幅还处于不断扩大态势,到11月增幅为10.8%,12月份增幅基本持平。从这个角度看,房价同比增幅曲线已有触顶可能。

  严跃进进一步表示,去年四季度各个月楼市调控政策不断升级,所以房价环比增幅在不断收窄,这也遏制了房价同比增幅的扩大态势。观察70个(大中)城市的数据,可以看到控制房价总体上属于初战告捷。

  房价年中恐现下行拐点

  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句话也被多座热点城市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而“从严调控”、强化“预期管理”则几乎成为各地两会关于房地产市场的主基调。比如,北京就表态要严控中心六城区人口规模和开发强度,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探索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

  张大伟分析指出,从市场趋势看,预期一二线城市楼市在2017年的成交量会维持调控后的(下跌)走势。而房价方面,因为供需结构难以全面改变,信贷虽然收紧但幅度有限,所以整体趋势还是以微跌为主。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指出,2017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将在上下半年呈现不同的走势,预计上半年市场将处于震荡式缓慢降温过程中,房价增幅会持续收窄;而到2017年下半年,房价指数环比增幅将呈现负增长态势。该机构指出,预计2017年7月前后,70城房价环比增幅由正转负,即出现短周期性质的下跌拐点。

  同比方面,上述报告分析指出:受房价指数环比增幅收窄进而下跌的影响,预计70城房价同比增幅将在2017年第一季度见顶,预计峰值为11.4%左右,同比增幅将步入下行通道,预计到2017年第四季度从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

文章关键词:房价增幅;房价走势;房价指数;调控政策;广州楼市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下半年到明年二季度 房价增幅或回落

    基于过去房地产周期经验以及影响因素的变化,预计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可能会迎来一个短期调整期。

  • 社科院报告称明年房价增幅或回落

    昨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财经院重大专题研究成果……

  • 10年郑州多出一个巴黎的人口 房价翻4倍

    郑州“大客厅”拥挤不拥挤、钱包余粮多不多、蜗居成本高不高、娃上学娘就医有没有保障……所以,郑州市“腰围”不断增大的背后,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变化。相比于2003年,十年间,郑州人口增加了超过221万人,这与2013年巴黎市公布的人口数据相当,十年一瞬,硬是多出一个巴黎来。

  • 楼市疲态渐显现地市炙手可热

    2014年初,一路高歌猛进的全国楼市突然出现“分水岭”,一线房价高烧不退与三四线房价松动分化加剧、土地市场火爆不减与楼市疲态渐显并存。岁末年初,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多个三四线城市楼市交易疲软,个别地方成交量甚至“腰斩”,但一线楼市却“高烧不退”。

  • “放冷地热”两重天 房价涨势还在后面?

    2014年初,一路高歌猛进的全国楼市突然出现“分水岭”,一线房价高烧不退与三四线房价松动分化加剧、土地市场火爆不减与楼市疲态渐显并存。岁末年初,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多个三四线城市楼市交易疲软,个别地方成交量甚至“腰斩”,但一线楼市却“高烧不退”。

  • 房冷地热 房价涨势在后面?

    2014年初,一路高歌猛进的全国楼市突然出现“分水岭”,一线房价高烧不退与三四线房价松动分化加剧、土地市场火爆不减与楼市疲态渐显并存。岁末年初,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多个三四线城市楼市交易疲软,个别地方成交量甚至“腰斩”,但一线楼市却“高烧不退”。

  • 房冷地热 房价涨势还在后面?

    2014年初,一路高歌猛进的全国楼市突然出现“分水岭”,一线房价高烧不退与三四线房价松动分化加剧、土地市场火爆不减与楼市疲态渐显并存。岁末年初,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多个三四线城市楼市交易疲软,个别地方成交量甚至“腰斩”,但一线楼市却“高烧不退”。

  • 房冷地热 房价涨势在后面?

    2014年初,一路高歌猛进的全国楼市突然出现“分水岭”,一线房价高烧不退与三四线房价松动分化加剧、土地市场火爆不减与楼市疲态渐显并存。岁末年初,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多个三四线城市楼市交易疲软,个别地方成交量甚至“腰斩”,但一线楼市却“高烧不退”。

  • 房价步步高涨 控制目标面临难以完成的尴尬局面

    随着各地房价数据不断攀升,对于将房价涨幅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挂钩的地方政府来说,完成控房价的目标正变得越来越困难。作为强化政策实施的重要手段,当前涉及楼市调控的考核指标中,共有房价控制、保障房建设和土地供应三项指标。

  • 媒体称北京房价大跌很难 炒房者:限购后更安全了

    [摘要]北京房价是全国标杆,此轮调控北京出手最重。试点推行之后,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住房价格环比指数、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额等都出现同比回落。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