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天下新闻 > 正文

女子一家为躲霾移民美国:其实还是会想回来

2017年01月05日07:29  来源:新京报

5034

女子一家为躲霾移民美国:其实还是会想回来

昨日,北京东四环百子湾,市民在大雾中出行。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连日的重霾,“逃离”成了热词。

  一些在雾霾下“同呼吸共命运”的人选择外出甚至移民的方式“躲霾”,逃离并非易事,总会遭遇坚守和放弃的强烈对撞。

  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后的三年,污染下降趋势明显,重污染发生的频率、程度也在降低,但频频发生的雾霾还是会让部分人选择逃离。

  治理雾霾是一场全民运动,在这场“持久战”中,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

  “撤退”丽江只是个人选择

  天就像个盖子一样,灰蒙蒙的,能见度很低。兰燕飞把窗户关得死死的,3岁的儿子不能出去玩儿,只能趴在窗户边上看看外面。

  逃离生活7年的北京

  兰燕飞就这样看着儿子,这是2013年还在北京时的场景,至今让这位母亲印象深刻。次年初,因为无法忍受雾霾,她逃离了生活工作7年的北京,“撤退”丽江。

  离开北京3年,只要是雾霾天,兰燕飞总会收到朋友的信息,“觉得我当初的决定非常对,他们看到我发的蓝天白云照片就咬牙切齿 。”

  儿子2010年出生在北京,女儿2015年出生在丽江。去年年初,因为儿子要上小学,兰燕飞又举家从丽江搬到深圳。

  兰燕飞是湖北人,2007年从江苏到北京。对天气的关注要从2010年开始算起,那一年,兰燕飞怀孕了,她开始觉得空气问题比较严重。

  这也跟丈夫的工作有关,“他一直在公益领域工作,对环境污染有些研究,比较早关注这个,有时候我们会讨论空气方面的问题,他给我普及了很多专业知识。”

  个人关注的背后有国家层面的推动。2012年,国务院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增加了对PM2.5值监测。2013年是北京开始在3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监测PM2.5等5项污染物质的“元年”。

  也是在这一年,兰燕飞发现3岁的儿子特别容易生病,每次去医院,排队看病的孩子总是特别多,并且很多都是呼吸道方面的疾病。

  兰燕飞说,小孩太小,她只想努力让他去一个环境更好的地方生活。

  面对雾霾想到逃,有没有想过要去改变?“我解决不了雾霾的问题,那我就解决家庭的问题,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保护孩子,是兰燕飞的选择。

  “可以多一种选择”

  策划一场逃离。首先是来自父母的反对,“他们的理由很直接,我在北京打拼多年,好不容易工作、生活稳定了,终于步入正轨,却要把一切都抛弃,太可惜。”

  2014年,兰燕飞32岁,有着不错的工作,已拿到工作居住证,儿子也上了公立幼儿园。说到逃离,父母对她未来的发展充满不安全感,但对兰燕飞来说,不安全感来自生活的环境和孩子的健康。

  还有工作,离开北京不意味着隐居,得挣钱、要考虑生存问题,正好有一位丽江的朋友联系兰燕飞过去帮忙做新媒体,这对本就从事媒体工作的她来说并非难事。“这个是最主要的,把工作敲定了,其他的都好说。”

  兰燕飞回想了一下,在这场逃离中好像没什么“决定性时刻”。当年3月,计划好了,收拾东西、打包行李、工作交接、订机票,就这样平顺地离开。

  最具有仪式感的是和朋友不停地约饭,“在北京那么多年,朋友很多,今天一桌明天一桌,大概吃了半个月。告诉他们,我要走了。”

  有朋友对这样突然的决定不解,在北京这么久了,人还年轻,有大好的拼搏奋斗空间,不就是雾霾嘛,几天就扛过去了,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如果我没有小孩,我也不会觉得是很大的问题,就像很多人一样,虽然雾霾那几天很难受,但是我可以扛过去,心里都会这么想。”

  雾霾再次来袭,不断有朋友向兰燕飞咨询是否应该离开,“我不能代替任何人做这种决定,这种选择是非常个人化的,我只是建议,为了孩子的健康,可以多一种选择。”

  为躲霾移民 其实“想回来”

  37岁的樊蓓目前在教育行业某企业负责心理咨询工作,2001年来到北京的她已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近16年。对于这座城市,她有着很复杂的情感,这种复杂的感情在她的孩子到来后日益显著。

  连续三年离京躲霾

  “第一次感觉雾霾比较严重是三年前,那时刚刚爆出北京雾霾超标的情况。”樊蓓说,那是她当母亲的第三年。

  为了应对雾霾,两年前,樊蓓为家里添了2台空气净化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又和其他家长集资给孩子幼儿园买了1台,我们办公室里也放了一台,最近还准备再买1台。”

  然而,即使这样也并没有让樊蓓心里踏实。“虽然孩子的幼儿园条件各种环境都比较好,但是一到冬天咳嗽感冒的人就比较多,患呼吸道类疾病的也比较多。”

  为了躲霾,这三年来,樊蓓每年冬天都会带着孩子离开北京,“第一年去了三亚,在那里呆了两个多月;第二年我们去南方自驾游,从北京出发,到广西、贵州之后再回到北京,中间也大概两个月时间。每次都是12月或1月开始出发,3月份再回到北京。”

  每次“躲霾”,都是全家出动。“一般都是全家一起走,如果我老公走不开,我会先带着孩子和父母先出发。”

  “今年我们去了美国,九月份出发,在那边住了四个多月,最近因为有些事处理就提前回来了,要不肯定会雾霾季节过了再回来。”樊蓓说。

  “和小时候的天不一样了”

  去美国躲雾霾?记者有些好奇,为何躲这么远?

  “其实我们想移民到美国。”樊蓓告诉记者,这个想法三年前就有了,“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雾霾是比较大的推动因素,也希望给小孩一个更宽松的环境”。

  每天看到朋友圈转发的各种雾霾的图片,觉得比较可怕,虽然生活中并没有遇到因为雾霾确诊为各种病症的案例,家里也购置了空气净化器,但内心的恐惧总是让她觉得不踏实,这种不踏实在孩子身上就更加明显,“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呼吸到干净的空气。”

  对于普通人来说,移民美国是件大事,并不容易。家里人怎么看?对于这个问题,樊蓓表示,家里老人比较支持,现在孩子比较小,对于当地的环境也比较喜欢,很喜欢当地的阳光空气。“而且对于雾霾,我老公的触动更大,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看到最近几年北京的雾霾这么严重,他很难过,和小时候的天不一样了。”

  为了办理移民,樊蓓一家从2013年年底就开始准备,“需要准备资金还有各种材料等”。

  办理各种手续用了两年多时间,“现在手续材料已经审批得差不多了,但因为递交的人比较多,还在等排期。”

  另外,也从生活方面进行了准备。“去之前肯定会有一些担心。这次之所以在美国待这么久,主要是带孩子去那边适应环境,找当地的幼儿园适应语言等问题,我们也会在那里开启新的生活和事业,方向更加明确,但也不会太担心找不到工作,还是有一些机会。”樊蓓说,以后也会把老人接过去,如果比较适应当地环境,再给他们办理亲属投靠等手续。

  在谈到移民过程时,樊蓓表示,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但当记者问到移民之后是否还会回来时,她说,“其实还是会想回来,毕竟亲人朋友都在这边,我们的积累也在这里,以后可能还会回来。”

文章关键词:雾霾;女子;丽江;撤退;元年 责编:王芳菲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雾霾治理:虽负重前行,蓝天仍可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秘书长庄贵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周伟铎  京津冀三地2016年年末的“跨年雾霾”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导致公众的焦虑情绪蔓延。

  • 咳嗽几个月为何不见好? 专家:雾霾是诱因之一

    鹿振辉说,咳嗽只是一个很多疾病都会出现的症状表现,如同很多疾病都会出现发热一样。很多患者之所以出现“慢性感冒”,更多的是在数周内出现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慢性鼻咽炎的急性加重,且近年来30岁左右年轻患者群体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个患者群体多数患者属于上气道感染后亚急性咳嗽的范畴。

  • 中国雾霾带火日本“抗霾神器” 抗霾效果存质疑

    在雾霾肆虐的季节,戴口罩成为一种习惯,空气净化器成为新时代家电,寻找避霾良方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小编提醒大家擦亮自己的双眼,不要看见PM2.5的字样就买买买,不要轻信代购的宣传,也不要总是迷信“外国的月亮”了。

  • 曝各地气象局被要求停止霾预报预警工作 官方回应

    1月17日晚间,一张“关于暂停霾预报预警业务的通知”图片在微博上流传。霾橙色预警发布标准(北京市气象台):预计未来24小时内可能出现下列条件之一并将持续或实况已达到下列条件之一并可能持续。

  • 重污染天来袭 鹤壁启动红色预警

    烟花爆竹是雾霾帮凶  鞭炮燃放后会产生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碳,不仅污染空气,还会直接对人体造成危害。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