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空气污染、烟草危害等使得越来越多的呼吸道疾病危害人们的健康,导致肺功能受损。从北京市卫计委获悉,2020年慢阻肺病有可能上升为世界第三大致死原因,建议长期吸烟及工作生活环境接触污染气体的人群定期进行肺功能监测,及早干预和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它是威胁人们健康的肺部疾病,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第四位,2020年有可能上升为世界第三大致死原因。
目前,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高达9.9%。全国每分钟有2.5个人死于慢阻肺,每年因慢阻肺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致残人数超过500万。根据“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数据显示,慢阻肺为主的呼吸系统疾病占我国城镇居民疾病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遗憾的是,慢阻肺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公众的知晓率仍然较低。
由于烟草危害以及空气污染、过敏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呼吸道疾病常常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很容易导致肺功能受损。据临床数据统计,有1/3以上的慢阻肺患者无明显症状,等到发现呼吸苦难,再去检查的时候,往往肺功能的损害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加强对肺功能的检查十分必要的。
肺功能测试是诊断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可以及早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等肺部疾病,实现早干预、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目前,在北京市三甲医院的呼吸专科中均开展有肺功能检查。
市卫计委建议,五种人应该定期检查肺功能,包括长期吸烟或受二手烟危害;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症状者;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常接触污染气体、粉尘者;以及年龄大于40岁的人群应每年检查肺功能;而已经确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更是需要每3到6个月监测肺功能,以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有效进行药物治疗。
秋冬季是慢阻肺发作和加重的季节。慢阻肺患者要格外注意自我防护,适量减少外出活动,避免吸入过多污染物,减少呼吸道感染机会;在治疗上,要坚持长期规范用药,从而打好冬季“阻击”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关键战役。
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咳嗽不一定是慢阻肺,但很可能形成慢阻肺,应提高警惕。“这些病人通常肺功能是正常的,被称为零期慢阻肺。零期慢阻肺在中国占到21%,这些病人继续下去就可能变成慢阻肺的主力军。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简称,它包括老年性慢性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5.如有慢性扁桃体炎或副鼻窦炎应积极彻底治疗,以免诱发急性发作。7.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预防感染,可进行灭活卡介苗皮内划痕治疗或肌注丙种球蛋白等。
导读:慢性阻塞性肺炎,简称“慢阻肺”,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我国慢阻肺患者已达到4300多万,平均每分钟2.5人死于慢阻肺,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慢阻肺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略,而一旦患者感到明显不适,肺功能通常都已丧失了50%,后期治疗难度很大。因此具有高致病、高致残、高致死等特点。而早发现,早治疗,则有治愈的可能。本期专题,与您一同关注:慢阻肺。
专家提醒,长期吸烟者及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如果出现长期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排除慢阻肺。林英翔还提醒,已患上慢阻肺的患者应加强自我监控,减少急性发作次数,以减缓呼吸功能的降低。
很多人以为只有吸烟的人群才容易患上慢阻肺,然而却不知道中国有40%是不抽烟的慢阻肺病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空气污染!”钟南山说,室内污染主要包括二手烟和做饭时的油烟污染。
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出院后,可在门诊治疗期间早期肺康复,改善运动能力和健康状态。白春学教授还建议,慢阻肺患者要适量减少在冬季的外出活动,出行尽量安排在上午10点以后,避开清晨的高污染空气。
远离慢阻肺:营养
避免室内污染
预防慢阻肺:戒烟
一入冬,身边咳嗽的人多了起来,其中有很多人患了“慢阻肺”自己却全然不知。调查数据显示,除了吸烟导致“慢阻肺”的主因外,厨房无排气装置,通风状况差导致“慢阻肺”几率也很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目前全球有2.1亿慢阻肺患者。中国40岁以上人群总患病率高达8.2%,共有4300万慢阻肺患者。
11月14日是第六个“世界慢阻肺日”,但当问及“慢性阻塞性肺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什么”时,大多数人都一脸茫然。白春学对气功康复法在慢阻肺病人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推崇有加。
一入冬,身边咳嗽的人多了起来,其中有很多人患了“慢阻肺”自己却全然不知。调查数据显示,除了吸烟导致“慢阻肺”的主因外,厨房无排气装置,通风状况差导致“慢阻肺”几率也很大。
慢阻肺不能治愈,但规范化治疗,可有效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某些医务人员对慢阻肺认识不足,治疗往往不太科学、不太规范。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的治疗主要为去除诱因、迅速纠正生理学异常,争取早日恢复到缓解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