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调研时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东北地区要“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特别是要确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创新活力”,在此基础上找到一条“发展新路”。笔者认为,习总书记关于振兴东北的讲话有很强的针对性,讲话内容具有三个更深层次的指导意义。
一、保护环境已经由发展模式上升到新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逻辑
习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期间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笔者认为,这指明的是振兴东北的根本思路,也就是走绿色发展道路或在绿色发展中找出路。
走绿色发展道路,已经是振兴东北的不二选择。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或现行模式,有一点十分清楚,这就是特色经济,包括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传统特色、产业特色,等等。同时越来越强调生活的质感。当下中国经济格局也决定着东北走特色经济的重要,因为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地区所具有的优势和地位基本稳定下来,在没有科技革命引发的重大产业调整下,稳定的发展格局很难更易。这决定了东北重复别人走的道路,只能跟跑,且很难跟上,只有走特色发展道路,才能走出自己的“亮点”。
仅仅从东北的现实发展状态分析,问题已经很明晰。东北是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年代,为共和国工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问题是世界已经不再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既然转身了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产业,东北的优势不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经济发展的活力在温带。这与人的活动规律有关,也与经济成本有关,同样的产品在南方生产和在东北生产,存在较大的成本差异。
东北打破过这一规律,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工业“一枝独秀”,但那是多方面原因促成。一是解放前的工业基础;二是背靠苏联且援助项目集中于此;三是东北的地下石油、煤炭、钢铁等重要工业资源丰富;四是计划经济支持。但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与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下,东北要打破规律再创相同或相似的辉煌,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振兴东北需要找准路子,顺势而为。东北有什么特色,一眼便很清楚:千里沃野黑土地;遮天蔽日大森林。如果将这些印象变成发挥空间,既符合绿色发展,也有广阔的空间。当然,前提是跳出GDP崇拜,避免过度关注经济总量与发展速度,而关注特殊环境对人们的吸引力。观念一变,海阔天空,关键是观念是否真正能够变化。
深入认识,我们会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振兴东北的讲话其实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党中央确立的“十三五”发展纲要,明确“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纳入其中,突出了这个阶段坚持绿色发展的重要。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绿色发展,这已经成为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一环。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山绿水”已经不再是一个生态描述,而是一种指导思想和发展观,甚至是对发展道路与发展目的的本源性思考。
为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发展为了什么和向哪里发展,这是当下无法回避的严肃问题。为发展而发展,这在特殊历史阶段有其必要性,因为经济濒于崩溃决定了“发展是硬道理”,但走出困境,就必须校正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形成与时代、与中国实际相一致的新的发展观。
回想当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此直接改变了民众的价值观,同时确立了国家发展新战略,进而有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因此,我们认为,绿色发展应当是一个时代认识,是重大战略判断,将不会因时因事而变,而会长期指引着我们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二、振兴东北的希望在于激发内生动力,给政策但不能形成政策依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调研期间的讲话,突出强调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上要有突破。东北发展和全国各地的发展一样,有优势也有劣势,区别在于是否发挥了优势避免劣势,这背后最主要因素是人,是人的观念。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最重要经验是转变观念。如果囿于旧观念,优势也会变成劣势,历史成就也会异化为历史包袱。有些领导干部把振兴东北的希望寄托在国家给优惠政策,给资金和项目支持,一定意义上就是受制于传统观念。
的确,政策引领是我们国家建设的重要手段,包括调整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等。正因为政策的巨大作用,而要求东北利用好中央给予的政策支持,这也是总书记讲话所强调的:“如果在政策上左顾右盼,在工作上浅尝辄止,就会贻误时机。”尽管如此,我们更要看到,如果把地方发展全部的希望寄托于中央给政策,形成政策依赖,结果只能走向反面。还是讲话所说,“转方式调结构是苦干出来的,而不是硬等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重点在于强调振兴东北的希望在于激发内生动力,这一点对于走向市场经济和法制经济的中国,对于政策驱动已经不似改革开放初期那么有效,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方法论价值。改革开放之初,政策驱动的作用几乎立竿见影,原因在几个方面,一个是计划经济捆得太死,一旦给一些能够打开“铁板一块”的新政策,立即见效;另一个是那时中国经济规模小,只要政策向某个地区倾斜,这个地方就会崛起,特区现象说明的就是这一点;再一个是那时经济结构简单,政策调整面窄,容易施行,而今社会已经形成一盘棋,牵一发动全身,且各种政策已经用过,再难产生具有超越性的政策。况且,过度使用打破秩序的规则,收益远不如伤害来得大。资金投入也是这样,没有效益的大项目,既可能扭曲地区发展,还会让这些地区背上新包袱,毕竟投入资金是要回报的,没有效益的投资就是包袱。
以特殊的倾斜性政策来促进地域发展、行业发展有其必要性,但应当逐步减少,因为过多采取这种模式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个是每个地域和领域争取特殊政策,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以政策杠杆压迫法制经济、扭曲市场调节。另一个是造成地方政府的政策依赖,只要发展遇到瓶颈或困境,就到中央要特殊政策,如果形成了政策依赖,内驱动力必然弱化,这也不利于良性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提醒我们,自己更新观念,不能把制度的优势简单化为过度利用政府拥有的强大资源调控力,如果因为我们比西方拥有更多的资源掌握能力,就违规律,形成权力崇拜,最终会害了地方,自己也会吞下种下的苦果。在特殊发展阶段与特殊地区,中央政府适度采用政策调节,但不能视其为万能,尤其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是以正确的态度,在借助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内生动力,以自强实现自我超越,实现永续发展。
那么,中央的政策调整该如何更新内容?笔者认为,关键是顺势而为,转身调整考评内容,以此影响地方发展方式。比如,当中央的考评杠杆偏向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那么各地很容易以牺牲环境提升经济,如果改变评价体系,分类考评,情况就不一样。东北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老工业基地面临转型、资源枯竭城市寻出路,人口大量外流,这些状况在一段时间内很难改变,因此换一种思路,给另一种政策(不以GDP论英雄),那么东北就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可以因地制宜,全面设计进而走出绿色发展道路。
三、走创新和开放之路不是阶段性发展路径,是振兴东北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大国道路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鲜明提出并强调了“深化改革开放”与“激发创新活力”。他还具体指出,振兴东北必须“打开思路”,要“摸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总书记强调的创新是全方位的,既有思想观念层面,也有操作层面。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考察时,总书记提出,“鼓励科技人员树立雄心壮志,敢于承接重大课题,精心攻克核心技术,在自主创新上取得更多成果。”还讲到,必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要搭建平台、创新环境、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保护知识产权”等等。
笔者认为,“以创新牵引”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理念既反映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方案中,同时反映在最近与知识分子、劳动模范和青年代表的座谈讲话中,反映在与哲学社会科学界专家座谈的讲话中。创新是民族之魂,创新是动力之源。即便走绿色发展道路,也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同样以创新作支撑。
此次东北之行的讲话,在强调创新牵引的同时,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谈到“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并且已经具体到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参与“中蒙经济走廊”建设之中。为什么总书记特别强调东北要“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笔者认为,这显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毋庸讳言,多重原因导致东北目前的发展困境,一个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大国企的自给自足,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社会,祖孙几代人在一个企业中生活,不愿意跳出去,也不愿和不敢创业;一个是东北参与国内大循环不够,参与国际大循环更弱。再一个是从传统文化上看,东北地区百姓虽然多从内地而来,但环境条件较为富足,弱化了走出去的动力。所以,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东北的民营经济亦不发展,一些官员的开放意识也不够强烈,视野不够宽阔。要改变现实困境,必须认识到问题的要害,实现自我超越。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将习近平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的思想理念推广开来,这应当是当下中国必须直面的问题,需要从思想深处剖析。也就是说,经济社会领域的开放已经不可逆转,但在思想意识领域,我们正在出现新的困惑。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国家,不自信就可能导致封闭和僵化,就会影响着引进来和走出去,进而迟滞我们的发展步伐,这是需要警惕的。真正读懂习近平总书记东北之行的讲话,进而读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一定要有高度、深度和广度。
(作者系国防大学教授)
外交部3日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外交部、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即将赴越南岘港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越南、老挝进行国事访问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回顾建党历史,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这两天,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迎来了大批参观群众,大家表示要紧随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脚步,学习党的历史,重温入党誓词。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连日来,河南社会各级团组织、各界青年纷纷通过会议座谈、微博交流、微信互动等方式热议十九大报告。
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开幕以来,十九大报告成为13亿华夏儿女热议的话题。记者 李刚 摄 骆驼湾村村民和长城新媒体集团记者给十九大报告热烈鼓掌。
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常委会主席德贝内西亚、副主席穆沙希德表示,中国共产党是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创始成员,亚洲政党会愿进一步密切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扶贫事业不断刷新着人类减贫历史的新纪录: ——2013年至2016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每年都减少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二十一载栉风沐雨,从原来的“闽宁村”,到如今的“闽宁镇”,总书记当年的殷殷嘱托,已化为戈壁滩上的新奇迹。
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河南农业从单纯地追求高产到追求优质,从“随大溜”到标准化,从粗加工到新业态,河南从建设大粮仓到建设大厨房、大餐桌。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我信心满满,今后将继续值好每一天班,站好每一班岗,保卫好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10月17日下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十九大新闻发言人庹震向中外记者介绍十九大准备工作情况和大会议题。报告起草工作始终贯穿着民主精神、充分听取了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9月27日,在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的高标准粮田里,村民们和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一起查看套种的朝天椒长势。郭天财说,当时中原大地麦浪滚滚、长势喜人,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仔细查看麦穗灌浆情况。
河南日报推出的“牢记嘱托出彩中原”系列述评,站位高远、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中原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断拓展中原出彩新境界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河南发展,对河南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多次到河南考察指导。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促进当代国人把更多的文化自信、更生动的中国故事带到全世界面前,带入到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
6月29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脱贫攻坚工作。陈润儿、王炯、翁杰明、赵素萍、任正晓、李亚、孔昌生、陶明伦、许甘露、马懿、穆为民出席会议,刘春良、王铁、史济春列席会议。
昨天下午,人民大会堂上海厅,习近平总书记连续5年参加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团的审议。“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上海长宁区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代表对总书记这句话印象深刻。
昨天下午,人民大会堂上海厅,习近平总书记连续5年参加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团的审议。“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上海长宁区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代表对总书记这句话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