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为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
坚守“四个不能”底线
改革要破旧立新,但更要坚守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四个不能”,就是农村改革不可逾越的底线,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要性。
首先,要坚守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契合农业生产特点。目前全国1/3的土地实现流转,2.3亿农户中有6600万户流转了土地,这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成果。但是,不管农业经营体制怎么创新,家庭经营现在是、将来也是我国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对这一基本制度,不能有丝毫动摇。
另外,要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国家,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当前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站稳11000亿斤新台阶。但也要看到,在连年丰收背后,内外部压力越来越大,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趋紧。任何时候粮食问题都不能轻言过关,只有保住了耕地红线,才能保住我们的饭碗,才能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再有,要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核心就是不能随便动农民的土地。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政策性很强,要把握好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退不退地、进不进城,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能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
多要素联动推进六大改革
农村改革体大面广,千头万绪,不能搞单兵突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多要素联动。工作中要善于抓“牛鼻子”,学会“弹钢琴”,找出相互间的关联、有的放矢。
实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这是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顺应了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这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条件。当前要抓好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当前要重点推进六大改革任务: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各类要素潜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不是一分了之、吃集体经济的“散伙饭”,不能把集体所有制改垮了、把集体所有权改虚了、把集体资产改没了。要把集体资产确权落到每一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上,让他们拥有更多获得感。
——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这是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现实选择。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追求一种模式,重点是强化政策扶持,促进规范发展,不断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明确供销社的定位,既解决好为农民服务问题,也解决好自身政企不分、社企不分的矛盾,使之成为更具活力的为农服务体系。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确保投入只增不减,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能,加快形成覆盖全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体系。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我国城镇化率虽然提高很快,但进城务工农民并没有能够真正融入城镇,要让有意愿、有条件的进城农民能够定居落户,并享受和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农村千差万别,深化农村改革要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差别化探索,对改革试错要有容忍度,有试错容错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既要有战略定力,坚守底线,又要勇于创新,敢啃硬骨头,让农村改革成果惠及亿万农民群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现代化农业发展起来,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互相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的阶段,设定的一个新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个战略的实施将会为我国“三农”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近6亿中国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十九大代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是今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
截至3月12日上午12时,河南代表团共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议案51件,建议628件,已全部送交大会秘书处议案组。提交的679件议案、建议中,按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279件,占41.1%;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109件,占16.1%;三是关注“三农”、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89件,占13.1%;四是关注大气污染治理、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的81件,占11.9%;五是加强立法、反映民主法制进程的73件,占10.7%;六是涉及扩大内需、对外开放等其他类的48件,占7.1%。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建议:将农历二月二日设立为中国“农民节”。将二月二设立为中国“农民节”,更加有利于社会更加重视农业,农民更加受到尊重,更加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3月4日上午,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脱贫攻坚第二次推进会议在市会议中心圆形报告厅召开,贯彻落实了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省脱贫攻坚第二次推进会议精神,总结了去年焦作市“三农”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了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就进一步推进“三农”工作和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王小平强调,要以认识为先,牢牢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
2017年,河南要发展优质小麦面积800万亩;优质花生2000万亩;新增优质奶牛5万头,新增优质肉牛20万头,发展优质饲草种植面积200万亩;发展优质林果125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28万吨。
2016年,我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调顺农业结构,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不断加大,“中原粮仓”正蝶变为“绿色厨房”。2016年,我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市场调整农业结构,探索解决田间地头与百姓餐桌的“错配”问题。
而通过对与“三农”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各个平台2015年发展情况进行整理,蓝皮书课题组指出,2015年,全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体业务规模为120亿~130亿元。对此,蓝皮书指出,很多从事“三农”互联网金融的平台,缺乏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的理念,导致产品难以规范,隐藏着较大的问题。
记者从河南省发改委获悉,今年,该省累计获得145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重点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三农”建设、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等涉民生关键领域薄弱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月22日,省委、省政府《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3次聚焦“三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认为,今年一号文件强调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