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校园比社会更残酷,因为那是一群有破坏力却无容忍度的少年。”
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截图。
文 | 刘旭 编辑 | 苏晓明 校对 | 郭利琴
直至今日,李响对门仍有一种恐惧。
“我害怕敲门,永远不知道门背后会发生什么。”李响(化名)对剥洋葱说,如果去敲一扇陌生的门,他可能会提前半小时到达,在门口进行反复练习。
李响今年30岁,身高一米七,面庞白净。在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他一直保持微笑,很难看出他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
不过,到了陌生的环境,李响潜意识里的恐惧就会显现,他会不自觉地观察周围的事物,生怕有可怕的东西伤害他。
就像生活中对门的恐惧,李响的内心深处也有一扇难以跨越的门,门内隐藏着他长期遭受校园欺凌留下的阴影。多年来,他很少对人提起被欺凌的过往,连父母都没有告诉。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繁被曝光。发生地从大城市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到海南,遍布中国各地。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调查显示,有32.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校时会“偶尔被欺负”,另有6.1%的受访者表示,在校“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家长、老师、学校、社会总是轻描淡写,没有试图了解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关系,以及欺凌行为背后的故事,更没有意识到被欺凌者受到的心灵伤害或将伴随他们一生。
日前,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对学生之间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
一扇不敢打开的教室门
在太原西山矿区长大的李响,从小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觉得自己和身边的男孩子太一样。
矿区,漫天飞舞的煤灰给这一整片区域的人都染上了标志性的颜色。与身边那些“脏兮兮”的孩子不同,李响格外注重自己的外表,上小学时,每天出门前都会从里到外打扮一番。在一群“黑小子”中间,他显得有些“扎眼”。
1990年代,《古惑仔》系列电影风行,电影中的帮会情节也让孩子们纷纷效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李响的同学也不例外。
“我小时候性格比较闷,不愿意跟别人多说话,男孩子们在学校一起玩,我却更喜欢和女生待在一起。”李响说,男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时,自己却会和几个女孩围在一起跳绳,或是跳皮筋。
不说话,爱干净,喜欢和女孩子玩,成了他遭受校园欺凌的全部理由。
北京女孩小梅(化名)如今是一名大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她也长期遭受校园欺凌。她对剥洋葱回忆,她觉得那些年自己受欺负,有一部分原因是自身性格强势、孤僻。
男生打她,她会很激烈地反抗,她越抵抗,男生就越来劲。
与小梅的强烈反抗形成鲜明对比,李响却从不反抗。
6月22日下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新闻发布会,省高院副院长王树茂介绍省法院为治理校园欺凌和暴力采取的各项措施、取得的初步成效,省高院少年审判庭庭长张云龙发布河南法院2017年度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五大典型案例;省高院政治部宣教处副处长程彤主持新闻发布会。
江苏省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王冠军通报称,去年以来,江苏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涉嫌校园欺凌违法犯罪嫌疑人133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00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452人,经审查,提起公诉329人。
针对当前对校园欺凌认识与治理层面的模糊,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端正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三级预防机制的建设和适当的法律武器加强校园欺凌问题的治理。
学校管理权的虚化和弱化,不能让在校学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意义和尊重他人权利的重要性。因此,遏制校园欺凌,必须尊重学校管理权,不能剥夺学校相应权力,让学校能够惩戒欺凌者,警示顽皮学生。
为有效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进一步营造健康快乐的校园环境,近日,郑州市二七区教育督导室专职督学李芳、兼职督学王建华等领导先后来到二七区闫家咀小学、马寨一中,对预防校园欺凌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调研。
3月10号下午,以“郑州共青团平安建设宣传暨预防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活动在郑州树人外国语中学综合楼五楼报告厅举行。
来自东城团的代表任素永建议,学校应设专职安全副校长,以应对有关学生安全的各种挑战。
建立校园欺凌早期预警机制、实施欺凌和暴力必须予以教育惩戒、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校园欺凌早期预警机制、实施欺凌和暴力必须予以教育惩戒、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1月7日,省教育厅、省综治办、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等9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在全省启动预防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专题活动。
昨日上午,记者在最高检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14人。
一个富二代平常行为霸道,经常欺负同学,三名同学忍无可忍,将其打伤住院……面对校园欺凌,同学们该怎么做?法院该如何守护校园平安?且看郑州高新区法院怎么做。
校园本该是阳光、安全的地方,但是近年来,发生在中小学校园里的暴力与欺凌事件却屡见报端,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针对近期网络流传的校园欺凌事件,让更多人看到的是恐慌与痛心,随之而来的便是反思与后怕,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对近期热议的“校园欺凌”事件,舆论的关注点越来越集中于两个方面:如何认定,如何防止。
针对不同的欺凌行为,只有综合发挥教育、行政和司法的作用,方能让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都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