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光 鄢一龙
新中国成立之初,领导人就非常注重发挥“外脑”的作用,“一五”计划编制反复征询前苏联的意见,“三五”计划期间提出了“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的方法。但是出于保密的需要,当时国家计委为国家一级保密单位,专家作为外部人员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专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根据胡乔木同志在《中国领导层怎样决策》一文的介绍,20世纪80年代专家就在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加强了咨询机构的作用,主要是国务院的内部研究机构,中国社科院、北京的主要大学等;二是吸收专家参加论证工作。“七五”以后专家开始通过参加座谈会形式参与政策咨询,“九五”以后专家进一步通过参与前期研究来参与政策咨询,“十五”正式成立了专家审议会,“十一五”改为专家咨询委员会,成为专门的政策咨询与政策论证机构。
哪些人可以参与核心决策?
研究机构在决策过程中无疑具有很大的话语权,广泛参与决策过程,从决策的核心到外围,都可以看到专业研究人员无所不在的影响。
从参与结构来看,直接参与起草工作可谓进入了决策的核心。参与决策核心的是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这一委员会不但是五年规划编制的长设咨询机构,同时还具有规划的论证权;处于决策咨询层的是参与决策的前期研究,意见规划编制不同阶段的征求意见;处于决策咨询最外围的是通过公众建言献策渠道、公众平台等主动提出各种观点和建议,以影响决策。
部分政府下属研究机构的学者直接参与规划的起草工作,例如参与党的《建议》起草组的成员有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黄志坚,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等人;而参与《纲要》起草的则有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院长王一鸣等人。在一个由政府官员为主的起草组中,学者参与规划起草,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专业性的视角。
专家论证是国家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
2005年10月,国务院明文规定,实行编制规划的专家论证制度。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后,成员开始为37名,后来增加为56名。“十二五”规划编制期间,在不同阶段总共召开了四次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会议,第一次会议是在基本思路起草阶段的屈群策环节(指在编制前期动员各方建言献策)召开,讨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若干重大问题;第二次会议是在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环节召开,听取专家的意见;第三次、第四次会议是在《纲要》征求意见阶段召开,听取专家的意见。
专家委员会的开会形式,一般是首先是学习材料,其次是进行分组讨论,对《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同时专家们还会在阶段性规划文本上直接修改,也有部分专家会以文章的形式专门提出书面意见,而国家发改委会对这些意见进行汇总和研究,考虑是否加以吸纳。
国务院议事规则明确规定:提请国务院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需要 “经专家或研究、咨询机构等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和合法性论证”。这表明专家论证已经成为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2011年2月召开的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会议除了提出意见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起草“十二五”规划的专家论证报告。根据“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胡鞍钢教授介绍:起草过程为由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起草论证报告初稿,专家委员会反复讨论初稿,而国家发改委人员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反复修改,最后形成的论证报告实际上和初稿基本上完全不同了,会议形成的专家论证报告,随规划纲要草案稿一起上报送审,为增强科学性提供强有力支撑。
万名专家参与“十二五”规划政策研究
大量的研究机构参与了“十二五”规划的政策研究,堪称世界最大规模的政策研究,2008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启动前期课题研究,同一重大题目就包含了8个领域的39个题目。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委托形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委托研究,有7个研究机构;二是向全社会进行公开招标,共有60个研究机构选题入选。入选的机构主要是政府下属的研究机构、学术机构,也有2家独立协会性质研究机构以及1家跨国企业。国内67个机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1万多名专家参与研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500万字的研究报告。
在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前期重大课题研究的同时,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也委托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包括国家行政学院以及国外的一些研究机构参与了研究。
研究机构提供的前期课题研究成果,为规划编制起草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提供了第三方的、专业化的视角,成为规划编制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由于“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议程已经固定化,这也相当于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政策讨论机会的窗口,研究机构在这一期间纷纷通过召开论坛、座谈会、专题研究等形式展开公共政策讨论,形成了一种政策舆论氛围。例如,2010年的中国发展论坛、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年会等重要的政策讨论会都纷纷以“十二五”规划编制为主题,这一时期形成了大量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文章。
从参与环节来看,专家的参与主要是在“集思广益”决策过程的“一头一尾”环节,中间部分参与比较少。前期的屈群策阶段,研究机构提供的研究成果为起草人员提供了思路启发,和厘清一些问题的认识;在征求意见阶段,学者提出修改建议,对规划的质量进行评估与论证。这两个环节也是研究机构提出政策建议的活跃期。
记者8月22日从省统计局获悉,“十二五”时期河南人口发展报告近日出炉。数据显示,近几年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河南流出省外人口增速明显放缓,省内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且流动更加频繁,流动人口总量基本保持稳定。
8月7日,省发改委发布喜讯,由国家发改委带队的第八考核组对我省“十二五”期间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完成情况及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现场考核评估,我省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碳排放强度降低17%目标任务,初步考核结果为优秀等级。
昨天,记者从郑州市获悉,根据刚刚发布的“中部六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十二五”期间,郑州多项指标排名中等偏上。
近年来,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把扶贫开发作为“九大攻坚”的重要内容,以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主战场,以扶贫开发“小康杯”竞赛活动为重要载体,紧紧围绕扶贫开发目标任务,保持定力,持续加力,深处着力,精准发力,通过大力实施整乡推进、定点扶贫、产业扶贫等扶贫开发工程,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养老、看病,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民生话题。对家住川汇区的郭淑老人一家来说,这更是压得全家喘不过气来的愁事儿。而就在过去五年里,她家的这两大难题均得到解决——2011年,郭淑老人可以按月领养老金了,部分住院看病费用也可由城镇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报销。为她家减轻负担的好政策,一个是妥善解决原“五七工”和“家属工”的养老保险参保问题的规定,一个是施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1月5日,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发布《“十二五”以来河南城市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十二五”以来,我省城市(指城市市区,包括城区,不包括市辖县及济源市)发展有“喜”有“忧”。
郑州市连续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以下。
郑州市卫生计生系统“十二五”成就回顾展暨大型义诊系列活动在绿城广场拉开帷幕。记者现场了解到,郑州市连续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以下,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率、均等化服务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介绍,随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减贫1000万人以上任务的完成,“十二五”扶贫工作圆满收官。
12月9日上午,郑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就“十二五”期间郑州市交通运输情况做了汇报。2015年4月郑州成为全国10个“绿色交通”试点城市之一。
12月9日上午,郑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就“十二五”期间郑州市交通运输情况做了汇报。2015年4月郑州成为全国10个“绿色交通”试点城市之一。
12月9日上午,郑州市建委就“十二五”期间相关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就“畅通郑州”工程完成情况、建筑工地扬尘治理……
“十二五”期间,互联网展现了其巨大的变革力量——“云”“网”“端”成为制造业的新基础设施,企业与用户可随时互动,实现定制化生产,互联网为提升传统产业提供了巨大空间。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图解“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成就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