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三五规划”建议发布 将实施居住证制度
北京常住人口不超2300万
昨天,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从人口、生态、环保、户籍、交通、教育等方面,明确了北京未来5年的发展路径。建议指出,治理“大城市病”,全面落实疏解非首都功能任务,推动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调整退出,推动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公共服务功能向京外发展;集中力量在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确保到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迁入取得实质性进展;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确保人口规模不突破“天花板”,实施居住证制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5%左右;加快治理交通拥堵,分阶段、分年度推出重大治理举措……
1人口调控
全市常住人口总量
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
发挥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的牵引作用,总结推广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的成功经验,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调控人口规模。强化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坚持区县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双调控”机制,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确保人口规模不突破“天花板”。
2 户籍改革
实施居住证制度
实施居住证制度,稳妥推进在京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落户工作。建立住宅出租规范化管理制度,推动老城直管公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建立违法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中心城区商业门店、餐馆经营的标准和规范,依法治理“开墙打洞”和店外摆摊经营,严格控制低端业态无序聚人。完善促进人口转移机制,研究户随人走的迁出政策和鼓励户籍外迁政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统筹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分类实施有针对性的社保政策,加快农转居步伐,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3 行政副中心
到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
整体或部分迁入
集中力量在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突出行政办公职能,配套发展文化旅游和商务服务。抓紧行政办公区建设,确保到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迁入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及公共服务功能转移。坚持把基础设施、水生态廊道和大尺度生态空间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加快配置教育、医疗、文化、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健全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优化组团式布局,避免过多功能聚集。持续做好城市更新改造、功能疏解、城中村整治等工作,调整退出低端制造业、物流业,加快形成内涵集约的发展模式,构建城市综合服务体系。加强与周边地区功能统筹,建立健全协同管控机制,避免无序建设和盲目开发。
4 文化繁荣
实施历史文化名城
整体保护
推进文物院落的腾退搬迁,加大文物保护单位、胡同四合院保护修缮力度,保护好古都风貌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扩大国际文化体育交流,办好重大品牌活动。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深度融合,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拓展公共文明引导行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全面做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
5 社会保障
探索形成专业化运营的
社会养老服务新模式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养老保障待遇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大病和困难人群医疗保险待遇。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升综合救助能力。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完善儿童福利制度,加强残障人员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本住房制度和保障房供应体系,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全面实现“应保尽保”。坚持和完善房价调控政策与机制,促进职住平衡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社会保障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公办养老机构向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倾斜。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非营利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形成专业化运营的社会养老服务新模式。积极促进养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6 教育发展
合理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
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深化学区制管理改革,针对学龄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合理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适应生育政策调整,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引导素质教育落实,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探索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终身学习通道。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实施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推动部分具备条件的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完善教育督导。引导支持社会高水平特色办学。
7 城乡建设
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布局合理、配套齐全、运行高效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和保障机制,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完善地下管网统筹建设机制。大力建设“海绵城市”,健全“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城市防洪体系,加强河道系统整治,研究部分修复中心城区水系,加快建设雨洪水收集利用设施。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推进重点公共场所免费无线宽带上网服务。促进大数据发展,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广运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完善城市智能化运行体系,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智能化应用服务。加强城市设计,努力增加城市开放空间,打造首都建设的精品力作。
8 城市管理
构建“大城管”体制
加大城市管理领域立法力度,建立健全覆盖城市重点领域的管理和服务标准。理顺城市管理部门职责分工,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构建“大城管”体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实现社会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三网融合、一体化运行、城乡全覆盖。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法规执行监督检查机制,实现综合执法与专项执法相结合。健全重大活动常态化运行服务保障机制。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积极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拓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渠道。天津、江苏、福建、湖北、四川等省市规定,对于未办理暂住登记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在校学生,可以凭学校出具的就读满6个月的证明办理居住证。
河南版居住证新增加两项便利:享受上级政府规定的不受户籍限制的跨区域补贴政策和60岁以上居住证持有人可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
河南版居住证新增加两项便利:享受上级政府规定的不受户籍限制的跨区域补贴政策和60岁以上居住证持有人可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
1月10日,郑州市新版居住证发放仪式在祭城社区警务室举行,首批新版居住证发放到持证人手中。
今日(14日),大河客户端记者刚刚从省公安厅获悉,持有“河南版”居住证除享受13项便利服务外,将额外享受两大福利。即享受上级政府规定的不受户籍限制的跨区域补贴政策和60岁以上居住证持有人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的优惠。
今日(14日),大河客户端记者刚刚从省公安厅获悉,持有“河南版”居住证除享受13项便利服务外,将额外享受两大福利。即享受上级政府规定的不受户籍限制的跨区域补贴政策和60岁以上居住证持有人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的优惠。
徐林说,今年我国将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并设定了全年培训农民工2100万人的计划,同时将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徐林:“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45%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个预期性的目标,不是约束性的目标,所以不存在强力去推进、一定要达到45%的设定。
“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现,国际产能合作步伐加快,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三年,淘汰落后炼钢、炼铁产能900多万吨,水泥2.3亿吨,平板玻璃7600多万重量箱,电解铝100多万吨,促进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出台县级以上城市落户措施,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对于“拿到居住证享受城里人福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教授王太元表示,“这个是需要分步骤享有的”。
今年1月1日起,国务院公布的《居住证暂行条例》正式施行,这意味着“全国版”居住证已经面世。新政实施后,大河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起居民在郑州申办居住证,主要有3处明显变化。
今年1月1日起,国务院公布的《居住证暂行条例》正式施行,这意味着“全国版”居住证已经面世。新政实施后,大河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起居民在郑州申办居住证,主要有3处明显变化。
今年1月1日起,国务院公布的《居住证暂行条例》正式施行,这意味着“全国版”居住证已经面世。新政实施后,大河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起居民在郑州申办居住证,主要有3处明显变化。
从2007年开始,郑州市已开始对来郑人员办理居住证。其中从2013年开始发放可享受同等服务待遇的“新证”,至今已发放150余万张。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63号国务院令,公布《居住证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持有人可享七项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