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钢轨
华商报讯“1902汉阳铁厂造”“M·C-1906-A·T……”近日,有网友在一座大桥上发现仍在服役的数根钢轨竟然是清代制造的,惊讶地赞叹这些上百岁的钢轨“太坚强了!”
钢轨现特殊编号 竟是汉阳铁厂制造
据悉,发现钢轨的地方位于略阳县城南边跨越嘉陵江的略钢铁路专用线,平时行车较少,常有人去铁路桥上散步观光。
近日,有细心网友发现,在大桥的辅轨中有数根钢轨上铸有凸起的数字和字母:“M.C。-1906-A.T。”“COCKERLL-1908- AT”“KTPE-RSW1909”“OUGREE-1906AT”“NORD-EST-04-AF-B”等字样。网友根据这些信息上网查询,这段钢轨竟 是清代制造。
经网上检索,在北京、湖南衡阳、河北石家庄、四川达州有过类似的新闻报道。经专家鉴定,这种钢轨确实是清末民初汉阳铁厂制造的,钢轨上的“1902”“1909”等数字是生产年代,在陕西省从未出现过此类报道,应该是首次发现。
清末制造钢轨沿用110多年至今
这些百年前制造的钢轨每根长度约7.5米,外表呈深灰色,锈迹很少。这种非行车的辅轨也称为护轮轨,是铁路防护设施,铺设在正常行驶的两股钢轨之间,主要安装于桥梁和道岔,对铁路线起到加固牵制作用。目前,该专线铁路仍在使用。
资料显示,汉阳铁厂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创建于1891年,1894年建成投产,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它的规模在当时的亚洲首屈一指。1908 年3月26日,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在辛亥革命前夕, 达到年产钢7万吨,铁砂50万吨的规模,拥有工人7000余人,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钢铁价格急剧下跌,汉冶萍公司迅速衰 落。
1924年,汉阳铁厂所有高炉全部停产。汉阳铁厂从1894年投产到1924年停产,30年间一共生产了3300公里的铁路钢轨。已知最早的“汉阳铁厂 造”钢轨,珍藏于中国钢铁博物馆,为1899年生产。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了一块长0.7米的钢轨,上面有凸起铭文“1902汉阳铁厂造”,被定为国家二级 文物。略阳此次发现的“汉阳铁厂造”钢轨应属于同一批,也属于国家文物。
当日,江西省景德镇举行清代镇窑复烧点火仪式。10月19日,江西省景德镇举行清代镇窑复烧点火仪式。据了解,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清代镇窑是景德镇目前仅存的传统大型蛋形柴窑,代表了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的水平。
记者30日从河南省文物部门获悉,开封市对一处清代院落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房屋及周围出土了陶瓷器、磨盘、砚台、铁锅、铁剑、锡质水烟壶等生活用品及“乾隆通宝”等遗物,出土的若干棵树木的树干还未完全腐烂。据介绍,房屋及周围出土了陶瓷器、磨盘、砚台、铁锅、铁剑、锡质水烟壶等生活用品及“乾隆通宝”等遗物,房屋北侧出土树木若干棵,树干未完全腐烂。
左侧包含了学科名称、教员姓名、毕业考试分数、毕业考试各科平均分数、历期历年实习总平均分数、历期历年考试总平均分数、学生年龄、籍贯、三代家长名、监督印章、填发日期、毕业证号等内容。
左侧包含了学科名称、教员姓名、毕业考试分数、毕业考试各科平均分数、历期历年实习总平均分数、历期历年考试总平均分数、学生年龄、籍贯、三代家长名、监督印章、填发日期、毕业证号等内容。
18世纪,广州外销到欧洲的家具以漆木家具为主,它们多采用黑漆描金的装饰手法,式样大到橱柜、桌椅、屏风小到扇子、针线盒、工具箱等无所不包。朱求真介绍,除象牙扇与描金髹漆扇外,外销扇中最为常见的形制为官扇,俗称百头扇最受人关注,是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外销扇风格。
这件“清代三层紫砂暖砚”,得于上海城隍庙“珍宝馆”如实先生处。到了清代中晚期,江苏宜兴紫砂陶艺进入文房,利用紫砂泥可塑性强,透气性佳和耐高温的特性,制出了新型的紫砂暖砚。
俗话说:“穷买金,富玩表,贵藏钟。钟表就是作为传教士礼品中最重要的品种,逐步走进中国人视野的,早期传教士为了能够进入中国而利用钟表打通关节,甚至可以用“钟表外交”来概括。
“秋社阴氏节孝石牌坊”,它散落于乡间僻壤,长期无人管理,牌坊的命运令人担忧。
长达3米,能当字帖 长约3米的草卷,全部为毛笔书写的小楷,字迹清秀,从头到尾没出现圈改……昨天,南京状元黄思永的殿试草卷堪称“惊艳”。
22日上午9时,“2013陕西盛世收藏大型鉴宝会”在西安宾馆二楼会议厅准时开始,能容纳近百位收藏发烧友的鉴宝大厅被挤得满满当当。
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市城北5公里的水阳江畔。原名昭亭山,西晋时,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名讳,更今名。
看惯了清宫剧的女孩,必然对其中太后皇妃凤冠霞帔、摇曳生风的满清服饰印象颇深,很多人可能会想,为何这些养尊处优的宫廷女子,在无名指和小指上套上一个细长又雕镂刻画的指甲套,举手投足之间有些做作,颇似戏曲中的兰花指。
记者在探访省图书馆地下善本书库时,被两本火柴盒大小的古书所吸引,原来这竟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小抄”。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一看书法,二看文章,凡书法欠佳者,别说进士、状元,就是举人、秀才也难考中。尤其是清朝科举选拔更重书法,要想通过科举的文人们必须练习馆阁体。
清代如南山之寿寿山石章,高11厘米,宽8厘米,为私印,石质纯净细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