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像前老兵们致敬。
魏老生前照片
亲人抱着灵骨
随同骨灰一起安葬的
还有魏老生前用过的写作用具
墓地前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
著名作家魏巍灵骨昨日回归故乡郑州安葬
□记者 王灿 文 白周峰 图
核心提示
每一代人都在问,谁是最可爱的人?但只有魏巍在他那一代人风华正茂的岁月,最为笃定地找到无可置疑的答案。
那个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在2008年8月24日夜里,随风而逝。当晚7时20分,魏巍因肝癌医治无效在301医院去世,享年88岁。
昨天上午,游子归乡。在家人的护送下,河南郑州人魏巍的部分骨灰,在河南福寿园安葬,他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土。
魏巍老先生的纪念像,也在此揭幕。纪念像旁刻着1951年4月11日,魏巍刊发在《人民日报》头版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不论走到什么地方,人总是爱他的故乡的。”
——魏巍《寄故乡》
场景
A
亲人缅怀:
“爸爸,在你熟悉的土地上,你可以熟睡了”
4月11日上午,阴沉的天色把河南福寿园衬托得庄严肃穆。“军旅作家、诗人、战士魏巍先生的灵骨安葬仪式正式开始。”上午8点40分,礼仪师缓缓地说。
8点40分,家属代表整理陵盒。眼镜、毛笔、笔记本、放大镜等一些魏老常用的东西,随他一同入土。
8点50分,魏巍老先生的骨灰开始由亲人进行安葬。
“安息吧爸爸,在你熟悉的土地上,你可以熟睡了。”魏老的儿子魏猛及其亲属们眼圈泛红。
B
战友追忆:
对着铜像,老兵们举起酒杯:“兄弟,干杯!”
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不少老战士及他们的后代也赶来送战友一程,共同追忆峥嵘岁月。墓地前,他们齐声朗诵起《谁是最可爱的人》。
9点,安葬仪式结束后,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省民政厅副厅长常东河、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何白欧等领导,为魏巍雕塑揭开了红布。老兵们情不自禁地举起了酒杯,对着魏巍的铜像直呼:“兄弟,干杯!”
雕像旁的石碑上,刻着当年刊发在《人民日报》头版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入选中学生语文课本的文章,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了魏巍这个名字。这篇作品,感动了一个时代。
雕像中,魏老穿着军大衣,右手拿书,左手叉腰,站得笔直。望向远方的他,似乎在思虑着什么。身后,一棵松树岿然挺立。
河南福寿园相关工作人员说,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内,还存放有魏巍家人捐赠给人文纪念馆的部分遗物。比如,魏巍生前穿过的衣服、围过的围巾,和魏巍用过的书桌。
书桌上的台历,永远定格在“2008年8月24日”。
情缘
A
他曾希望:
去世后
能够回老家安葬
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20年3月出生于河南省郑州的一个贫苦家庭。抗战爆发后参加了八路军。上个世纪50年代他三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其后,他历时2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东方》,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这部长篇小说与《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一起,构成了魏巍的“革命战争”三部曲。
重回故土,是他的夙愿。
在他的《寄故乡》一开头就写道:“不论走到什么地方,人总是爱他的故乡的。尽管他乡的水甜,山更青,他乡的少女更多情,他乡的花草湖光更温柔,然而,人仍然是爱他的故乡的,爱它的粗朴的茶饭更好吃,爱它的乡音更入耳,爱它的淳朴的丝弦更迷人!”
“父亲已经离开这里75年,今天终于回到故乡的土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落叶归根。”魏猛说。 魏老的小女儿魏平向记者透露,父亲曾在日记中写道,希望自己去世能够回老家安葬。所以,魏巍逝世后,孩子们将一部分骨灰留在北京,还有一部分带回了河南。
B
他曾惦记:
“偷偷”地回过几次
在郑州的母校
1920年3月6日,在郑州东大街魏家胡同一座普通的小屋里,魏巍降生了。曾读过几本古书的父亲给他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鸿杰。
少年时期,魏巍在郑州东大街关岳庙小学(一座破庙改成的免费贫民小学,即现在的创新街小学)就读,在那里,受一位叫蔡芸芝(即魏巍作品《我的老师》的女主人公)的年轻女教师的熏陶和影响,爱上了文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据当时在场的一位老师回忆,魏巍惦记着母校,惦记着郑州的朋友,1985年4月,他回到母校给全校师生做了一次讲座,还专门把自己在关岳庙小学上学的情景讲给大家听。之后,魏巍又“偷偷”地回了母校几次,把学校的一草一木用相机拍了又拍。“他对母校很有感情,就连学校的校名都是他亲笔题的字,很重感情,也很随和。”这名老师说。
中学时代,魏巍便在郑州的报纸上主编过《芦笛》周刊和《铁笛》周刊。后来,魏巍依靠勤工俭学,又读了几年师范。1937年抗战爆发,魏巍满怀报国壮志,打点行装踏上了革命征途。此后,魏鸿杰将笔名“魏巍”用作正名。
轶
事
魏老眼中的英雄——
曾要求在“小老虎”的挽联上写下:你是最可爱的人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隆重推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毛主席旋即批示“印发全军”。“最可爱的人”便成为志愿军官兵的光荣称号,自此,写给“最可爱的人”的慰问信,雪片似的从祖国四面八方飞过鸭绿江,魏巍的名字也由此传遍全国。
“我父亲和志愿军的感情非常深厚,他们也经常到家里来看望父亲。”魏平说,1998年时,一个志愿军战士一早找到魏巍,送了他一个志愿军的小雕像,魏巍十分喜欢,早饭也没顾上吃,把雕像拿进书房,放在书桌上,反复观看,这个雕像一直陪着他,直到人生最后。
2006年,《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小老虎”战斗英雄张立春离开了人世,人在北京的魏巍委托他人向战斗英雄张立春敬献了花圈,并要求在挽联上写下:你是最可爱的人。
讲
述
亲人眼中的魏巍——
非常谦虚,经常写作到天亮
在魏猛印象里,父亲是一位非常谦虚,生活勤俭的人,对儿女很严格。
魏猛说,父亲生前经常告诫他们,不要骄傲,要谦虚好学,踏踏实实做人,善于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每逢周末,孩子们都回家了,魏巍吃过饭后,就会去写作看书。有时,一口气会写到天亮。一直到最后一年生病时,也没有放弃写作。
他生活非常节俭,家里有把椅子用了30年,中间修了好几次。
如今,魏老已去,大家依然思念着他。
诗人石祥对魏老的艺术概括十分精当:
魏巍是一座山
一座为人民英雄树碑立传的山
一座替老百姓说话代言的山
一座坦坦荡荡砥柱中流的山
一座铁骨铮铮宁折不弯的山
【简介】
魏巍,河南人,1920年3月出生,诗人,著名散文家、小说家。因为其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让“最可爱的人”成了人民志愿军和人民解放军的代名词。
魏巍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到延安,同年4月入党,入抗日军政大学。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