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头“四不像”,如今还剩28头》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拨资金、配人员、扩牧场、种牧草,彻底改善原阳麋鹿的生存环境
记者李岩文洪波图
核心提示
作为全国仅存的4家之一、黄河流域唯一的麋鹿散养基地,原阳县麋鹿散养场麋鹿种群萎缩一事(详见本报3月15日A14版、16日A11版)经本报连续报道后,国内众多网站纷纷转载,引发社会多方持续关注。
昨日,喜讯传来,省林业厅已向基地拨付专项资金80万元,用于原阳县麋鹿散养基地建设。当天上午,原阳县麋鹿散养场的直接管护单位——河南省国有原阳林场负责人也来到本报,解释了公众关心的一些焦点疑问,并表示在省、市林业部门支持下,林场方面将从资金、场地、技术人员等方面改善麋鹿散养基地环境,彻底解决麋鹿的生存和饲养繁育等问题。
昨日上午,河南省国有原阳林场场长尚道义来到本报,说明了原阳县麋鹿散养基地的基本情况和曾经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并接受了记者采访。
疑问:种群萎缩,与基地经费有关? 回应原来养麋鹿年经费仅1万元
尚道义称,原阳县麋鹿散养基地是国家林业局确定的项目,最初从北京麋鹿苑引进了30头,散养面积540.5亩,饲养、管理人员4人。原阳林场共管理5个林区,职工300多人,人事归当地政府管理,业务归林业系统管理。麋鹿散养基地所在地为沙圪垱林区,总面积5000多亩,全部为公益林。
“多年以来,上级部门拨付给基地的财政款都是1万元。”尚道义说,这1万元包含了所有麋鹿的饲料费用、防病治病费用、场地建设费用等各项开支,平均每月不足1000元。因为经费紧张,在去年4月份任职22年的老场长退休、他调任场长之前,基地连一间固定的办公用房都没有,饲养工人不管冬夏、雨雪都只能在空地住帐篷,条件相当艰苦。
尚道义说,作为一个副科级事业单位,林场每年获批的办公经费只有1.5万元,职工人年平均工资4500元左右,甚至低于新乡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国家严禁采伐公益林,林场收入微薄,根本无力向麋鹿散养基地追加拨款。
疑问:麋鹿病死,救治是否失当? 回应患病不少,不能注射是问题
尚道义说,为了改善麋鹿散养基地困难局面,去年4月份,林场方面筹措资金,在林间空地建设了办公用房7间,共129㎡,并加强了对麋鹿疾病的防治,要求每年对麋鹿至少进行驱虫2次、健胃2次、防治4次。
针对公众关心的麋鹿种群发展情况,尚道义说,基地引进的麋鹿,除了从北京引进的30头,还陆续从信阳南湾引进14头以及从江苏大丰麋鹿散养基地引进20头,10年间共引进麋鹿64头,种群数量最多时曾达到52头。
对麋鹿种群数量缩减至28头的原因,他说除了老龄后自然死亡外,最主要的就是各种流行病、传染病致死,“麋鹿疾病防治专业性强,技术水平要求高,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治愈,最终导致死亡,还有可能是多头、成批死亡”。
“在掺药喂食、预防为主的原则下,基地也尝试利用注射方式救治患病麋鹿,但困难不少。”尚道义说,林场方面有靠气流发射的注射枪,但面对机警且奔跑速度极快的麋鹿,往往难以命中,而最适合注射前使用的远距离麻醉枪,林场方面至今没有配备。一些网友曾对麋鹿死亡后的处置情况有疑问,尚道义说,死亡麋鹿由林业部门依照法定程序处理,林场方面肯定不会私自处置。
疑问:饲养员介绍情况要被开除?
连日来,散养基地的几名饲养员说,因为向媒体介绍情况,他们受到了林场方面的调查,担心会被处理,甚至开除。
对此,尚道义说,本报报道后,他们对工作中确实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进行了反思。处罚基层职工,那只是一些误传。作为林场负责人,他保证散养基地的几名饲养员不会因为此事而受到林场方面的任何处理和不公正对待。
拨巨款扩场地配兽医
麋鹿有望过上“富日子”
最新动态
昨日下午,新乡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回复记者说,针对本报报道,他们已经向局长、主管副局长进行了汇报,会商后拿出了一些处置意见,将通过原阳林场进行发布。
随后,原阳林场发来了“关于改善原阳县麋鹿散养基地麋鹿生存环境和管理的措施”情况说明,公布了即将采取的一系列举措——
1.在现有散养面积540.5亩的基础上,林场计划每年扩大散养围栏面积300亩,种植牧草,实行轮牧,确保麋鹿吃上青草。
2.确保“麋鹿散养区”内的水面不低于300亩,以便麋鹿在夏季戏水乘凉。
3.计划建饮水池10个,打井1眼,配备无塔供水设备1套,并保证麋鹿饮水安全。
4.储备足够的麋鹿过冬补充饲料,解决自然采食不足的问题。
5.提高管护人员的素质,计划配备专业技术人员2名和兽医1名。
6.现已落实“麋鹿放归自然种群食物补充与栖息地改造”资金80万元,下一步省林业厅还将加大投资力度,彻底改善麋鹿的生存环境和饲养繁育等问题。
7.建立健全各项管护制度,建设管理综合办公房,增加必要的设备。
即日起,林场方面将对麋鹿管护人员实行激励机制。每繁殖1只麋鹿,且成活3个月以上的,奖励全体管护人员3000元。此外,每月向麋鹿散养基地拨付1万元,用于麋鹿的补饲、疾病防治。
回应“鹿岛生态苑”搁浅6年
疑问:
经费不足为啥不开发?
本报报道以来,不少网友和志愿者都提出,在财政拨款难以保证的情况下,麋鹿散养基地应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繁育,实施保护性开发,比如借鉴一些地方的以动物为依托,建设景区收取门票模式,用商业价值和收益,刺激和维护物种繁育。
尚道义说,早在散养基地建设之初,林场方面就委托省林科院编制了林区发展规划,其中包括“鹿岛生态苑”项目。2006年,林场方面给出优惠条件,与一家公司签订了沙圪垱林区联合开发协议。按照协议,该公司计划投资上亿元对包括麋鹿散养基地在内的林区进行整体旅游观光开发,麋鹿是重要卖点。
不过,在连续支付了3年承包金(每年10万元)后,这家公司不再投入,并搁置了开发计划。“我们一直要求履行投资协议,但对方一直推托,后来我们经原阳县委县政府同意,提出解除合同,目前仍在谈判,下一步可能走法律程序。”尚道义说。
出现失误不可怕
现在重视不算晚
专家说法
对国内麋鹿繁育状况,动物科普专家、北京麋鹿生态试验中心暨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耕历来极为关心,以致他的网名一直叫做“郭耕四不像”。对目前河南林业部门出台的改善麋鹿生活环境的举措,他昨天表示非常欣慰。
“麋鹿是一种生态资源,进行旅游观光开发不仅是完全可行和可取的,而且应该是必由之路。”郭耕说,江苏大丰、湖北石首两个国家级麋鹿保护区和北京麋鹿苑,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都不多,目前这些地方都建了景区,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亮点,江苏还举行了江苏大丰麋鹿国际旅游文化节等文化推介活动,不仅成功筹得繁育资金,扩大了麋鹿种群,而且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出现失误、错误不可怕,只要现在重视起来还不算晚,河南的麋鹿繁育还是有可能成功的,再次希望政府和社会各方能够继续关注河南麋鹿,关注中国麋鹿发展。”郭耕说。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