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的3个取水点之一,水质极差无法饮用。图片来源:CFP
国际在线消息:“我们长涧社区的水供应不足已经有一个多月了,用水需要像花钱一样精打细算 。”近日,青岛李沧区长涧社区居民张先生向记者反映,村内七十多户之前吃水靠一个水塘供水,近期干旱吃水很困难,已经一个月喝了上顿没下顿了,现在大部分饮水都是从山上挑水吃。据介绍 ,长涧社区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社区现在在山脚下,有70多户300余名居民,年轻人基本上都搬走了,就剩下一些老人,还有外来租房的人。
“我们这里缺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地形上来讲属于山坡,地下水不如平地丰富,就算打井也不好打。赶上下雨下雪还好,山上有山泉流下来可以给这里的住户解解渴,要是碰上干旱季节就只能等着外边来送水,或者自己爬山去打水。”长涧社区的张书记表示,没有水比没有粮食还可怕,这里的住户做梦都想着有一天吃水不用愁。
围住送水车,居民“抢水”忙
2012年6月23日11时许,记者赶到长涧社区,老社区还保持着山区小村落的样子,村口一家住户门前的石头上坐着八九位老人和妇女,他们守着三十来个空水桶,不时向远处的公路张望着。
“送水的车一会儿就来了,我们家里没水了,早早就出来等着。”居民们告诉记者,家里的年轻男丁大多出去打工了,留下妇女、老人以及孩子在家,因此挑水的重担也落在了他们肩上。他们平均每个人都带来了4个水桶,还有原始的扁担等工具。
十五分钟后,运水车缓缓开来了。等车停下,大家已经拎着空桶将车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地接水。见到有人接水时不小心将水洒在了外面,外围焦急等待的几位老人心疼地喊道,“看好了再接,可别浪费水啊”。
开车的司机告诉记者,他们一般每周六运过来三车水,一次大约有7吨,社区里一共有三个取水点。在现场接水的董女士告诉记者,她是趁着端午节小长假来这里走亲戚的,如果不是亲眼看见大家抢水,她都不敢相信现在青岛还有像这样吃不上水的地方。
接满两桶水后,70多岁的王大爷让老伴继续等待,自己则用扁担挑起两桶水步履蹒跚地往家里送。记者拎了拎装满了水的桶,整桶水约有三十斤,拎起来非常吃力。因为缺水,这里的居民不管是70岁的老婆婆还是八九岁的孩子,都要拎水桶。“没办法,环境逼的,我们都锻炼出来了。”一位老大娘这样表示。
石坑里舀山泉,1小时一桶
水车带来的水很有限,居民们吃水还有另外一条重要渠道,那就是前往约一公里处的山上打水。沿着山道爬了四五百米 ,记者远远便望见半山腰处聚集了几位拿着水桶的老人。而令记者吃惊的是,居民们口中的山泉眼只是路边乱石低洼处一个小水坑,直径20厘米左右深约10厘米,坑的底部全是沙石,水质泛黄。
等了大半个小时,终于轮到62岁的姚老太打水了,只见她拧开两个白色大桶瓶盖后,先在漏斗处绑了一个起过滤作用的白色纱布。而她每次小心舀起的水只能勉强没过水舀的底部,坑内的水受到外力搅动立马变得浑浊不堪,她只能在舀水之前用水舀底部撇一下。“最近一个多月没下雨了,这几天这里也不怎么出水了,浑得没法喝 ,看来只能换地方了。”姚老太望着桶内的“黄水”直叹气,她告诉记者,山上现在还有一处能出水,但排队等待的人很多,她打算将就一下将水沉淀几天再喝。
记者看到,水质较好的打水点位于山间石沟一处砌过的长方形大洞内,底部只有少量积水,但舀上来的水清澈透明。“早上7点我就过来了,舀了4个多小时,可算把水打满了,这还真得当活儿干。”刚打完水的张先生一边将两个白色大桶和三个塑料小桶搬上了摩托车后座的筐内,一边介绍着,他说此处山泉清凉甘甜,但自社区里水塘水井断水后每天从凌晨到半夜12点,过来打水的人络绎不绝,排队等待两三个小时都是常有的事情。而石缝里出水又很少,每次只能舀起两杯一次性纸杯的水量,要打满一个40L水桶需要一个多小时。
男的怕出汗女的不化妆
“这水很金贵,打起来也耗时耗力,这次很顺利打了3桶水,但省着喝也只能用四五天。”居民王女士边舀水边说,一般都是家里的老人过来打水,她白天工作,都是夜里带着手电筒过来打水。正因为用水难,大家伙打起省水的主意就像家庭主妇们盘算着如何省钱一样细致,比如洗米洗菜的水用来浇菜喂鸡,洗衣洗澡的水储存起来拖地冲厕,一盆水重复利用多次已是自然而然的事。
随着气温升高,洗澡洗衣也成了一项很大的用水“支出”,而紧缺的淡水让居民们不敢奢求干净二字。“抱在怀里的小孩子,我们有条件的话就让他们洗个痛快澡。但像我们这些成年人洗澡时太费水,一般都是每隔三四天用湿毛巾擦一遍身,很少舍得淋浴,天热的时候就怕出一身臭汗。”家住长涧社区的张先生自嘲道,自己用起水来比花起钱来还抠门。而年轻的刘女士更是开玩笑说道,社区里的年轻女子之所以很少化妆,是因为担心没有足够的水将脸洗净。
“我嫁过来十年了,前几年还好,山上的山泉水基本够用的。但这两三年来情况越来越糟。”刘女士告诉记者,今天她只抢到了四桶水,要用一星期实在紧张。
张书记无奈地告诉记者,社区已经将此问题反映给相关部门,责任部门及时联系了崂山园林绿化的工作人员每周六过来义务送水。“看着老人孩子每天大桶小桶辛苦地到山上打水,我们心里很着急。但这里缺水是个历史性问题,暂时很难解决,正因为如此,大部分居民已经迁至前面装有自来水供水设备的新社区,住在老社区这里的很大一部分是外来打工者以及拆迁暂住人员。”张书记说,面临日益严峻的缺水问题,社区正在协调呼吁相关部门加大送水力度。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