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0月13日电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王俊贤教授领衔的中国、美国、智力研究团队近期探测到一批宇宙大爆炸后约8亿年的早期星系,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与演化奠定了基础。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快报》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近期,中国、美国、智利三国天文学家参加的“宇宙再电离时期的莱曼阿尔法星系”(LAGER)研究项目,观测获得了一个宇宙早期的星系候选者样本,并发现在该宇宙年龄处,宇宙星系际弥散介质中氢的电离比例约50%。
随后,他们使用美国卡内基天文台麦哲伦望远镜获得了其中6个星系的光谱证认,确认它们为宇宙大爆炸后约8亿年的星系,证认成功率达67%。
据介绍,宇宙大爆炸之后约40万年,随着宇宙逐渐冷却,质子和电子结合为中性氢,宇宙进入黑暗时代。当在重力作用下宇宙第一代恒星和星系开始形成,它们发出的紫外光辐射电离了周围的中性氢,使得宇宙开始明亮起来,从而结束了宇宙黑暗时代。确定第一代星系何时形成,是天体物理研究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LAGER项目通大天区的窄波段成像巡天,获得了高质量的候选星系样本。首批光谱观测即获得了6例光谱证认,其中两个星系具有明显的成团性,可能位于同一个宇宙电离气泡。这些光谱证认星系,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与演化奠定了基础。
据报道,GN-z11的大小不到银河系的二十五分之一,恒星质量只有银河系的1%,即约太阳的10亿倍,但以当时宇宙年龄来计,已算非常巨大。
西媒称,美国、英国和荷兰科学家发现了距离地球130多亿光年的星系,并使用位于夏威夷的凯克望远镜进行了观测和准确的描述。一方面证实了在宇宙早期存在大型星系,但另一方面,这些星系的物理特性又与我们现在在银河系附近观测到的星系不同。
黑洞的引力是如此之强大,以至于光线都无法逃脱。黑洞通常是在恒星发生剧烈的超新星爆炸之后形成的。根据广义相对论,每一颗黑洞中心都有一个密度无穷大的“奇点”。“奇点”具有无穷大的性质意味着,空间和时间在那里停止。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求一种避免所有已知的物理定律在“奇点”处失效的方法。
大爆炸之后,伴随着时间向前运动和物质的聚集,宇宙中诞生了行星、明星和星系。这一理论是由英国物理学家巴伯教授,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的科斯洛夫斯基教授和理论物理周界研究院(Perimeter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的梅尔卡蒂教授提出的。
科学家称另一个宇宙在时间中向和我们相反的方向运动。
大爆炸之后,伴随着时间向前运动和物质的聚集,宇宙中诞生了行星、明星和星系。这一理论是由英国物理学家巴伯教授,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的科斯洛夫斯基教授和理论物理周界研究院(Perimeter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的梅尔卡蒂教授提出的。
台媒称,首位发现脉冲星的天文学家乔瑟琳·贝尔今年早些时候曾参观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她期待这座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能发现更多微弱、遥远、独特的脉冲星,包括发现围绕黑洞旋转的脉冲星。
法国费加罗报网站消息:据透露,美国科学家17日首次直接探测到宇宙大爆炸第一波震荡,即原始引力波。” 引力波的发现可以让科学家第一次“看到”宇宙是怎样形成的,从而揭开宇宙诞生之谜。
法国原子能及可替代能源署、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巴黎七大的研究团队近日发现宇宙大爆炸后约30亿年时期的超星团,该发现将为进一步研究宇宙早期恒星形成的物理机制和条件提供帮助。这一发现首先表明,在宇宙早期,星系内部新形成的超星团能够抵御恒星风和超新星的破坏,并可能延续上亿年,从而推翻了此前一些模型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