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中国游客在全世界买买买,有日本商家为了向中国游客示好,贴上中文海报“喜迎国庆”。一度人手一个的日本马桶盖,今年则热度急降,感冒药等物品受追捧。一组标题为“中国旅游购物者全面‘攻陷’日本”的图片也在网上热传。
日语里还出现了一个新词:“爆買い”,就是疯狂购买的意思。其实这一词汇也算是为了买买买的中国游客造出的新词汇,诠释了中国游客的消费力惊人。
中国人又“爆买”了!网友纷纷预备了新一轮吐槽:“就为省这么点钱,还要不要脸了”,“嘴上说着抵制日货,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关键是国货不争气。”如何看中国游客在日本的“爆买”现象?今日,央视发表评论员杨禹文章《“中国爆买客攻陷日本”让谁不高兴了》。
以下为原文:
国庆假期首日,大批中国游客涌入日本购物的照片刷屏。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各大商场严阵以待,在国庆来临之前就备好货,并推出针对中国游客的微信支付等功能,“喜迎”中国国庆。
一组图火了!“中国客”全面“攻陷”日本
有人在微博上发了一组中国旅游者在日本各大商场抢购的图片,配文:新宿已拿下!秋叶原已拿下!涩谷已拿下!池袋已拿下!……11区基本已被我方人员团控制!这组图片被不少网站以“中国旅游购物者全面‘攻陷’日本”为标题争相转载。
微博截图
购物清单
中国客愿买、日本商愿卖,有啥不正常?
只要彼此没有强买强卖,只要明码标价,只要该掏钱的掏钱、该纳税的纳税,这样的买卖就是市场经济里的寻常事。如果连这个常理都不能接受,那还真保不齐会有个别奇葩人士,再整一篇《别让中国游客买了》,言外之意,多丢人啊。
购买力旺盛是兜里有钱的客观反映
虽然中国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转型难题;虽然中国社会不同人群的收入水平还有差距,但中国社会群体平均收入的多年持续增长是不争事实。你甭管中国游客跑到日本买什么,肯把钱拿出来消费,就是好事情,不仅说明兜里钱比过去多了,还说明中国人的消费观念、生活观念有改进。
国人海外扫货,并非聚焦日本
国人国庆假期海外扫货所覆盖之地域,并非仅聚焦于日本,而是涉及相当一部分国家和地区。实际上,近两年来,海外购物已经成为80后、90后的生活潮流之一。相比于英法等国,国人赴日旅游购物的总量占比和增速并不离谱。
那为什么“中国爆买客攻陷日本”成了刷屏的新闻呢?……在我国消费趋势已发生解构性变化的当下,动辄对海外购物者诉之道德批判,显然太过苛刻了。
“爆买客”很正常,但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们要从这“正常”里看出些“不正常”。
国货当自强!把购买力拉回来
一个国家的公众有了更强购买力,这是好事;但如果大家都把这购买力释放到海外市场上,这就不见得全是好事了。要支撑住一个大国的经济,需要投资,更需要消费。部分公众掀起海外购物潮,实质上是在倒逼两件事情:一是倒逼中国产业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生产出更多符合本国主流人群购买意愿的好东西;二是倒逼中国关税等政策的调整,营造公平竞争的进出口环境,把部分过高关税降下来,把消费者留在国内。
中国游客在日本“爆买”
今年4月底曾开过一次跟此事相关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的几项决定,恰好能回应“爆买客”们的关切——对国内消费者需求大的部分国外日用消费品,开展降低进口关税试点;完善服饰、化妆品等的消费税政策;增设和恢复口岸进境免税店,合理扩大免税品种,增加免税购物额,方便国内消费者在境内购买国外产品;进一步推进境外旅客购物通关和退税便利化;加快推进中国产品品牌提升工程,严打假冒伪劣,促进优胜劣汰,让消费者能就近舒心、便捷购物。
“纪念抗战胜利”不能矮化为“抵制日货”
少数人持有狭隘的政治观点,把“纪念抗战胜利”矮化为“抵制日货”。这种心态和声音在互联网舆论场上时常可见,其显然混淆了三件事:当年发动战争的是军国主义者,而非日本人民;而今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主要是某些日本政治家,而非日本大众;促中日关系走上正轨,不能靠所谓“抵制日货”,而恰恰需要中日民间、大众之间有更正常、密切的文化交流、经济交往。
互联网舆论场自身浮躁
互联网舆论场自身的浮躁,常无事生非、把正常事渲染成不正常。诸如“攻陷”这样的标题用语,看似做客观报道,实则已夹带主观私货,试图把一个总体上比较正常的现象,用网络思维、春秋笔法,渲染成一桩大事。其背后,无非是对点击率、发行量等的畸形追求在作祟。
难得七天长假,大家尽可继续逍遥。除了中国经济政策制定者、深化改革推进者,应审慎、严谨、专业地分析“爆买客”现象,其他各位男女老少,别被“攻陷”之类刷屏语言干扰,您该干嘛还干嘛。只要您守法知礼,就是咱当今中国的好国民,就请继续您大大方方的金秋之旅、购物之旅。
封面新闻记者致电“皇冠珠宝”,被告知“所有咨询都要通过香港旅游业议会”。封面新闻记者也致电组团的旅行社,罗湖的一间营业部店员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该旅行社在罗湖至少有70间营业部,王林遭遇的情况,他们营业部没有遇到,也不清楚其他营业部的情况。
自有消费以来,地球人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为公务人员在“反四风”的语境下不可能不知道“吃白食”等于是吃“苦果”的道理。
今年国庆假期,海外游升温,中国游客疯狂购物的现象,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国人收入的增加,也让出境游变得更加容易。
2015年6月15日,美国纽约,伊娃-朗格利亚独自外出购物。
市民王先生在济南经营一家小超市,2014年12月底,其供货商泸州老窖酒厂推出了买酒免费游港澳的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先生两个人总共购买了深海鱼油等保健品、彩金项链等饰品,还有食品、电视机顶盒、路由器、眼镜等各类商品共计1万余元。
大年初六一大早记者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采访发现,一些旅客脸上并没有太多疲惫,被问起手推车上的大包小包,多是名牌包、化妆品、保健品等,但是,记者看到一位先生的外国货却是一摞电饭煲,他表示听说日本电饭煲做出的米饭蓬松,所以也带回来一个。
淘宝网近日公布的一组“24小时生活数据”显示,睡前消费成为一种新的购物潮流。据淘宝统计,服饰消费最受市场追捧,淘宝网上一天会出现三次选购女装高峰。中老年人常常在下午选购艺术品或收藏品。
“五一”小长假来临,不少日常工作繁忙的人们选择利用节假日进行集中购物。消协建议消费者不要因为还差几十元或几百元就可以参加抽大奖而盲目购物,一时冲动购买无用商品反而浪费金钱。
据了解,新版旅游合同是首个根据《旅游法》相关内容修订的旅游合同,其中针对购物、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违约等行为做出了明确界定和具体操作办法。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通过明确旅游活动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体现《旅游法》的普遍适用性,通过规范示范文本引导行业自律,把法律的强制性规范变成行业的自觉规范。
据了解,新版旅游合同是首个根据《旅游法》相关内容修订的旅游合同,其中针对购物、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违约等行为做出了明确界定和具体操作办法。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通过明确旅游活动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体现《旅游法》的普遍适用性,通过规范示范文本引导行业自律,把法律的强制性规范变成行业的自觉规范。
美国科技博客Quartz网站4月7日文章,原题:中国人的清明祭品反映当下购物潮流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中国人给逝去的亲人献上包括纸扎的路由器、护照、地铁票和苹果手机在内的祭品。过去几年中,纸钱、食物等传统祭品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纸扎的豪华汽车、家电,以及高档香烟和白酒。
去景点,进去后发现是购物点;途中,休息点竟是个“工厂店”……
世界上购物最实惠的地方要数台湾。整个台北拥挤得水泄不通,所以很多大型购物中心在地下,通常连接着铁路车站。
利用好淘宝双十一,双十二,京东618店庆等活动集中购物。比如春节部分年货就可以在双十二办,一些全年的刚需日用品,如洗发水、卷纸等都可以在双十一集中购,京东的618满300减100,满500减200还是很给力的。
眼看春节就要到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节俭”意识被重新激活,“能省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