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孩子们展示将要送给父母的画作。⑨6本报记者王铮摄
7月11日,校长汪舰和孩子们在一起。⑨6本报记者王铮摄
又是一年暑期到。位于新蔡县砖店镇的凯旋双语留守儿童学校再次热闹起来,30名留守娃将在校长汪舰的带领下,奔赴千里之外的北京,与打工的父母团聚。这样的活动,该校已经连续举办了8年,每年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个地处乡镇、实力并不雄厚的民办学校缘何会开展这一活动,又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连续办了8年,活动有什么样的社会效果?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一篇作文,刺痛了他
7年前第一次组织留守娃探亲的情景,汪舰仍历历在目。
2010年暑假,兼任四年级班主任的汪舰在批改孩子作业时,被一篇作文打动了。“一个女生说,她已经三年没有见到爸爸妈妈了,都快记不起来他们的模样了,只要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哪怕挨打也觉得是幸福的。”汪舰算了一下,班里46个孩子中,40个孩子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暑假共同的愿望是跟“父母团聚”。
汪舰的心被刺痛了,他萌发了送孩子们去探亲的念头。他和另外一名老师,带着5名留守儿童,开着一辆面包车,从新蔡出发直奔广州。不认识路,加上遭遇暴雨车出了故障,跑了两天多才到广州。疲惫不堪的汪舰,看到孩子们扑到爸爸妈妈怀里喜极而泣的情景,开心地笑了。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汪舰决定要把这个事做下去。
花费上百万,他觉得很值
20人,30人再到50人,汪舰送留守娃探亲的规模逐渐增大。他带着孩子们南下广州,东进上海、杭州,北上北京,在“小蛮腰”、东方明珠,在西湖、长城,都留下了孩子们和父母团聚的欢声笑语。他带着孩子们坐飞机、乘高铁、坐大巴,总行程2.6万多公里,安全护送200多名留守儿童和父母团聚。
这期间,吃的苦受的累恐怕只有汪舰一个人能说清。
2013年,他带着孩子们坐大巴去广州。在一家餐厅,孩子们用热水冲好自带的泡面正要吃的时候,被服务员赶了出来。汪舰极力争取,被告知不消费不能用餐厅。看着几十个孩子捧着烫手的泡面蹲在地上吃,他掉泪了。
这些年,送留守儿童探亲究竟花了多少钱,汪舰也说不清,“至少上百万元吧”。他的妻子说,孩子们的吃、住、交通费,去景区游玩的费用,全部是由学校承担的。
“能让孩子们健康阳光成长,让家长放心在外务工,我觉得付出再多都值得!”汪舰说。
坚持8年,他想继续干下去
7月11日,在送留守娃探亲的出发仪式上,新蔡县四大班子领导到场,为孩子们送行。
新蔡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立说,新蔡县有外出务工人员40多万,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存在。凯旋学校连续8年送留守儿童探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希望能坚持下去。
凯旋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探索,也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这几年凯旋学校先后接待省内外500多所学校前来参观调研,认为他们摸索出了一条关爱留守儿童的新路子,值得推广与学习。
从2013年开始,包括本报在内的中央、省、市多家媒体,都派出记者,对凯旋学校送留守娃探亲活动进行跟踪报道,记录下孩子们与父母团聚的瞬间,呼吁全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关爱留守儿童,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汪舰说,只要能力允许,他会把送留守娃探亲这件事情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