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薛原:别让“灭火”成篮球联赛常态

2013-01-31 15:25 来源:人民网

  女篮联赛平日得到的关注不多。这回总决赛,山西队和浙江队各有一名世界顶级外援,按说是难得的看点,没想到头一场就让“球迷追打裁判”的新闻抢走了眼球。

  那些追打裁判的人,未必是真球迷。比赛固然令人情绪沸腾,也不能任由邪火横行。输了球拿裁判出气,不仅践踏了体育精神,还须按照有关法规追究责任,予以处理。任何时候,赛场都不欢迎这样的“球迷”,但指着裁判、客队破口大骂的现象其实并不鲜见。那些粗鄙不堪的言行,在赛场却见惯不怪,为如今乱象埋下隐患。

  成群球迷冲进场内,还说明联赛管理存在严重漏洞。不久前CBA青岛赛区记者和安保的冲突也属此类。有令不行,马虎行事的痼疾,常被看做联赛“不职业”的表象之一。其实,不管是不是职业联赛,这些问题都不该存在。体育部门是举办赛事的主体,职业联赛则将社会多方力量引入其中。办赛不只是为了“提高运动水平”,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大众需求。高质量的管理和服务是满足大众需求的基本准则,联赛运行18年,还要为此不停付出代价。“为谁办赛”是否还需进一步明晰?

  再往深层次看,联赛属于体育带给大众的公共文化产品,有着独特的品牌价值。一个赛季数百场比赛的积累,在球员、教练、球迷、媒体、赞助商的共同作用之下,联赛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氛围和底蕴。这种氛围不一定要“阳春白雪”,但也不能被浮躁的情绪、怀疑的心态,乃至谩骂和暴力包围。否则,联赛将失去发展的根基,陷入恶性循环。赛场乱象屡禁不止,某种程度正是联赛文化的负面反映。

  一个联赛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和什么样的制度有着密切关联。管理中心和协会性质不清,管办不分,俱乐部利益主体不明,“游戏规则”难抵潜规则的冲击和诱惑,短期逐利的冲动胜过长远发展的收益。置身其中越久,越难“独善其身”,矛盾年年积累,层层传导,健康的文化缺乏生成的土壤。裁判只是此次事件中“显性的”受害者,联赛的品牌因此有多少折损,更难计算。

  此次,篮协用取消主场资格的最重处罚来表明态度,也许能立一时之威,但还非治本之策。如果联赛运行总有“坐在火山口上”的感觉,“灭火”成了常态,健康发展只能是种奢望。

责编:李婷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度假季 沙滩女王泳装扮美记

度假季 沙滩女王泳装扮美记

眼看气温开始攀升,不性感怎么点燃夏日热情。要性...

7月内地影市观影指南

7月内地影市观影指南

七月向来是各路大片“占山为王”的时候,而这个七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