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富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这些亲切朴实的话语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表明了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核。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福祉观的中国特色
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关乎着人民福祉,更关乎着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党的宗旨使命的宽广视野和战略高度,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此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同时提醒全党,“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是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再次提升,进一步明确了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把人民对共产主义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人民不仅仅需要好的教育、稳定的工作等,也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我们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福祉观的时代特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从过去“盼温饱”“求生存”到现在“盼环保”“求生态”,环境美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内涵,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成为优质生态产品和民生福祉的具体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关键是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求和人民群众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热切期盼,顺应了把良好生态和优质生态产品作为最公平、最普惠的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态的民生需求。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并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福祉观的实践特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做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任务艰巨、使命神圣。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为此,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热情和积极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原则,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辩证关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最大限度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福祉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动力所在,只有深刻认识和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福祉观”,才能在生态文明实践中解决“为了谁”“依靠谁”和成果“谁来享”的问题。这对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⑩5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
王国生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相关部门要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强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敢于担当、真抓实干,推动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原标题:人民日报评论员: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
题: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治本之策。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任勇说,生态文明这五大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部署,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体系。
坚持统筹兼顾,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协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福建宁德,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依靠林果产业不仅摆脱了贫困,守护好了绿水青山,还种出了金山银山。浙江安吉,茶园新绿,远山、竹林、溪水、繁花,美丽乡村掩映山林,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篇章。
“生态文明”“美丽”等新表述,不仅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也为普通老百姓守住绿水青山、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宪法保障。
为此,河南从顶层设计入手,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 2012年11月颁布《河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11-2030)》;目前,按照今年才通过的《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全市上下正在积极部署今冬明春的北山绿化工作。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十九大报告在总结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五年前,壮丽山河画卷徐徐展开,生态文明理念笔酣墨饱;五年后,美丽中国建设妙手丹青,下笔有神。
在北京东四六条胡同里,住着一位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的美国人,他,有一个很中国的名字:龙安志。
建设美丽中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根本保障。美丽中国建设,必须破除将富强与美丽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的思想认识,坚持富强与美丽的辩证统一观。
高世楫:十八大确立了统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高世楫: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主题为“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的集体采访活动。福建省环保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华,河北省环保厅党组书记、厅长高建民,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丽华,湖南省张家界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分析室主任黄斌,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冠九接受采访。
老杨认为,十九大报告,为绿色发展,提出了一个新任务: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可可西里,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这背后,是一代代可可西里人前赴后继,克服常人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保护和守望着这片净土,谱写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