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林勇;全国人大代表,中创美巢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琪雅;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梁留科;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研究员杨建国做客中国经济网在线访谈特别节目之“中经两会之夜”,围绕为“一带一路”打call与网友进行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 杨建国
现场主持人针对未来国际的营商环境,请杨建国谈谈中国企业将面临哪些挑战?
杨建国给出了两点建议,第一个:软联通。这两天王毅部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加强各国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也要开展政策、规则和标准的“软联通”;不仅接地气,还要高标准;不仅效益好,而且高质量;不仅惠及中国,更要造福世界。
这里提到的“软联通”,正是当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普遍挑战。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地政策、规则和标准,杨建国认为,还要加上一个文化,是中国企业需要着重解决的难题。
第二个是人才短缺的挑战。人才,尤其是熟悉当地语言、掌握国际交往规则、了解当地法律制度、熟悉当地宗教传统和文化、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型国际化人才,对于当前以及下一阶段“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落地来说,非常关键。
如何搭建、培育一个适应“走出去”的人才支撑体系,也是下一阶段“走出去”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两会期间,关于推出“一带一路”中国品牌战略的提案成了热点内容,针对这种现象,杨建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杨建国说,我理解的是,中国标准,要比中国品牌更为关键。
“中国品牌”当然重要,不过杨建国认为,更核心的问题,应该是,构建更多的“中国标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的出海,这是对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大升级。
杨建国说,标准输出是对产品输出的巨大升级,将会带动技术、产品、服务、金融、文化等为一体,不仅能将我国一流的技术、制造以及设计施工、运营带到世界,更能在全球范围内宣传、推广中国制造的全新形象,带动我国更多的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谈到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对比杨建国说,因为近期海上多变的国际形势,“一带一路”除了传统的往西和往东这两个方向之外,还应该争取从中巴、中印个方向寻找突破口。
杨建国说,中巴经济走廊,对于“一带一路”的意义是至关重大,关系到“一带一路”的成败。
谈到中巴经济走廊将带来的机遇,杨建国说,首先,中巴经济走廊的存在,让中国西部和东部之间的区位差距一下就改变了,能够减轻 “一带一路”带来的巨大成本,尤其是运输物流成本。
其次,21世纪是中国与印度的世纪,未来几年,中印双边贸易额有望突破2000亿美元,而这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巴经济走廊的存在,将会加速让机遇转变成发展实际。
第三,西藏本身的机遇。在西藏公布的十三五规划中,西藏“十三五”时期将全面提速基础设施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1万亿元以上。
访谈最后,主持人请杨建国为“一带一路”打call,并结合自身的情况给出建议。
杨建国说。首先,自贸区应该要与“一带一路”倡议深度挂钩。
四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经济全球化、改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深入,如何更好地探索突破其中重点难点问题,构建了基本的投资、金融、贸易监管制度和便利化体系,就成了重点所在。
而自贸区以及自贸港,作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风险压力测试区,笔者建议,下一步应该更深入地与“一带一路”倡议深度融合,将自贸区、自贸港建成“一带一路”“中国样板”。
其次,企业应该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
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在提案中表示,“一带一路”合作中不能有“等、靠、要”思想,而是要依托国家的统筹规划,肩负起建设“一带一路”的主体责任。
对于当下中国来说,已经形成了一批具备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但不少企业缺乏主动“走出去”的意愿。而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结果,还是参与企业的成长,都能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大胆“走出去”,市场才能越做越大,企业也才能够持续良性健康发展,走得更远。
第三,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还要讲好“我们”的故事。而这也是老杨会客厅所擅长的。欢迎大家多来老杨会客厅坐坐聊一聊。
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兴起,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背景下,数字经济在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中,会越来越重要。是,做好数字领域的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通过规范、高质量,有品牌,高标准的产品,来更好更可持续地建设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将在同一个经济网络内把全球大多数人口联系起来,将在完成建设过程后,“一带一路”将连接世界大多数经济产出。
原标题:1676个“一带一路”项目 央企社会责任蓝皮书为何点赞这8家公司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责任百人论坛秘书长钟宏武告诉记者,为了完成蓝皮书,团队做了一系列深入调研。
目前,中欧班列的发展势头迅猛,不断扩展“朋友圈”,国际意识不断凝聚。机遇与挑战并存,书写“一带一路”新篇章,需各方继续努力,不断适应、掌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共创联通世界美好的未来。
12月10日上午11时许,随着巨大的桥吊稳稳地抓起第一个集装箱,全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生产。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份,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夜异,信息储存系统越趋廉价和互联网在全球的不断普及,能够把开放信息数据提升至全新的应用领域,不但有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更有可能在过程中改变今天的世界。
在11月16日举行的“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上,中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阐述和分析了中共十九大的主要成果及其世界意义。2013年签订“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时,巴基斯坦GDP增长率是3.1%;如今数据显示,我们的增长率已经达到了5%以上。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世界的大门正向我们更好地敞开,给我们带来更好生活和更多机遇。河南广播电视台6集大型调研纪录片《豫见新世界》昨晚播发完毕,持续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做好企业“走出去”整体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各部门和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相关国家市场需要,进一步完善“走出去”实施方案,避免出现区域功能定位趋同、产业结构布局重叠、同质化无序竞争等问题。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2017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2017年5月8日,李克强总理赴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考察,希望河南提升改革开放水平、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综合效应不断累加放大,国际国内大牌企业、富商巨贾争相布局河南,“逐鹿中原”再次成为看得见的恢弘场景;在追逐更短时间、更高效率、更快发展的速度经济比拼中,“得中原者得天下”再次演绎着一个个经典案例。
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构建精神家园、增进思想认同的基础。博大精深而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与发展动力。
2015年7月8日,俄罗斯重要的工业和文化城市乌法,正在这里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出声音,对接“一带一路”。
6月1日起,在繁花似锦的马可波罗花世界,“全国网络媒体联盟宣传研讨会暨全国百名网络媒体总编辑看扬州”活动启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