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精准脱贫自然也是本次两会关注的核心主题之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系统性地回顾了过去五年我国脱贫攻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报告总结了一组数据: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等等,可以说,过去五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而在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大精准脱贫力度”: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坚持现行脱贫标准,确保进度和质量,让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在这样的成绩,以及加大力度的要求中,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该如何开展呢?
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明确,当前脱贫攻坚所处的阶段。
随着脱贫攻坚日益深入,一系列探索和尝试取得不俗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脱贫攻坚的方向、模式和经验也逐步清晰成型。
从2015年11月,中央正式发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开始至今,笔者将脱贫攻坚分为三个阶段:
2016年,可以说是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年,一系列的政策、制度纷纷出台、成型,包括贫困退出机制,督查巡查制度,扶贫成效的考核办法,以及各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等等,从顶层设计上,基本明确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主要政策、保障措施等。
进入2017年,则可以说是脱贫攻坚的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年,脱贫攻坚制度保障和目标确定后,开始进入大力度实践、尝试阶段,在保证脱贫任务的基础上,各地还肩负着试验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任务,在实践中,力争能探索出一整套能够在全国或者区域复制推广的实践模式。
而2018年,则可以说是“高质量脱贫”元年,一方面,对于脱贫的方式、方法、制度建设,以及脱贫的质量需要在此前成果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另一方面,也将通过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来认真解决群众“一些地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
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质量脱贫?
首先,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而这也与“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的思路一脉相承。
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有较大缺口,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比较弱等问题,特别是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牢产业发展基础、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治理能力,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
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脱贫攻坚过程其实也是乡村振兴的过程,而检验脱贫的成效,则需要通过乡村振兴来检验。
其次,高质量脱贫,需要建立一套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长效机制。
产业是脱贫之基、强县之本、致富之源。我国多年的扶贫经验充分证明,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脱贫难以持续。
而具体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围绕产业支撑,应该做好两方面工作。
第一,当前有些地方存在产业项目选择不够精准、市场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对贫困群众的带动能力不足。这就需要地方首先立足地方优势规划扶贫产业,用特色产业赢取市场。
通过产业支撑,做好高质量扶贫方面,信阳是一个优秀的案例。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尚朝阳介绍了信阳在这方面的操作思路:
通过综合运用产业扶贫“多彩田园”示范工程,新兴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三块地”综合利用改革,“五道航线”医疗保障线、建立生态护林员制度等方式,促进群众就业增收,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建立涉农基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
通过这一套长效机制,信阳真正做到了把提高脱贫的质量放在首位。
第二,当前有些地方存在贫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缺乏联系等问题,无法更好地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笔者建议,可以通过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将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作为政府扶持政策的重要衡量指标,引导贫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加强合作,让贫困户充分享受企业扶贫带来的红利。
从领先中西部布局的广东、江浙,到2017年的河南,再到上周刚刚“刷屏”的山东,以及可预见的更多地方的效仿和跟进,历经2017年的少数、局部“尝鲜”后,越来越多的地方意识到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紧迫性,以及当前高质量窗口期的重要性。
招商引资、扩大开放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先行军,同时也是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成为了各个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衡量标准。事实上,河南省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在2017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1月23日,由农业部和扶贫办指导、人民日报、新浪和微博县域 联合主办的"金梧桐"县域论坛上,老杨会客厅举行了特别专场:县域品牌培育圆桌对话。
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一直是过去几年平顶山发展的主题。而随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旅程”开启,平顶山转型发展的主线也更加明确。
结合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下招商引资工作开展,需要注意“新时代”以下几个特点。
可以说,对于县域经济,尤其是中西部县域经济,当下这个阶段,正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关期。在这样一个重要节点上,县域经济该如何做好提质发展?
2015年“首创”的中国创客领袖大会,来到第三届,天明双创生态圈也已满三年。笔者看来,某种程度上,这代表着对三岁的中国创客领袖大会,走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新节点上。前面说的是中国创客领袖大会,谈的是三年节点,对于平台和载体的意义所在。
作为鄢陵产业发展顾问,老杨参加了博览会的招商推介环节,助力鄢陵广结四海“康养+”良缘,并做了题为《康养产业风口期下的鄢陵机遇》的主旨演讲。
这两天,笔者应邀参加了由人民网山东频道和淄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淄博陶瓷·当代国窑”融媒体山东行活动,收获颇丰。
主持人杨建国和两位嘉宾梅绍华、陈泽峰一起,为县域招商,创造了一个“绿色招商”样本,把绿色发展与精准招商无缝对接起来。
中国标准的背后,带动的则是整个产业生态。标准输出是对产品输出的巨大升级,将会带动技术、产品、服务、金融、文化等为一体,不仅能将我国一流的技术、制造以及设计施工、运营带到世界,更能在全球范围内宣传、推广中国制造的全新形象,带动我国更多的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上周河南金融扶贫现场会上上,河南省长陈润儿强调,要在全省推广金融扶贫的卢氏经验,而这也充分说明了对“卢氏经验”的认可。
老杨今天跑到辽宁觉华岛,多了几个佛缘,一是和“失散多年的兄弟”延参法师再次组团参加活动,另一个就是这次活动的主题:菩提文化。结合上午的考察,我觉得咱们觉华岛菩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阶段还存在着两个短板: 第一,菩提文化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郑州作为“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郑州航空港又连接着全球资源和市场优势,对于许昌来说,正是可以“借力”的重要的窗口和机遇。另一方面,许昌优秀的产品和企业,也能借助郑许一体化的通道,更深入的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将好的产品和产业输出到国外。
在《老杨会客厅》的“牵桥搭线”和见证下,双方经过数周沟通和对接后,达成共识。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产业发展和项目投资,进一步提升开封文化旅游品牌,助推开封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