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前,不少汽车在充电。
核心提示|限行政策出台后,河南新能源汽车更火了。在省会郑州,限行后郑州新能源汽车平均每天上牌286辆。
河南高速公路充换电设施全覆盖怎么样?郑州、洛阳等重点城市核心城区每半公里建一个公共充电设施行不行?围绕新能源汽车充电等问题,听听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专家、网友怎么说。
现象
新能源汽车充电成难题路边充电设施难寻
在郑州市嵩山路与中原路交叉口往南200米路东,有一处充电设施。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不少新能源汽车来此充电,高峰期还要排队。
“我是从东区过来充电的,找个充电设施真心不容易。”郑州市民马先生买了一辆新能源轿车,充电成了他的一大烦心事儿。
郑州一家专业停车设备公司的经理陈先生说:新能源汽车充电难情况的确存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规划、用地、电力等多个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在社会停车场所建设充电基础设施,面对众多分散的利益主体,建设运营主体不明确,业主自建积极性不高,也不支持他人建设,协调难度大。在私人乘用车领域,对于住宅小区的充电设施建设,存在业主委员会不支持和物业服务企业不配合的现象。
“此外,由于充电基础设施还涉及公共电网、道路管线等改造,也增加建设难度。”陈先生说。
调查
限行后郑州新能源汽车平均每天上牌286辆
2017年11月20日起,郑州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启用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
据统计,截至今年1月25日,郑州市车管部门共发放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17611副,也就是说,67天时间,郑州新增17611辆新能源汽车,平均每天新上牌263辆。特别是去年12月4日起实行机动车限行政策后,新能源汽车增量明显。
郑州市车管所提供的一份数据,也证明了这一说法。2017年11月20日至12月3日,也可以说在限行之前,郑州共发放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2425副;2017年12月4日至2018年1月25日,限行之后这段时间,郑州共发放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15186副,这样来算,限行后平均每天上牌286辆。
2017年12月25日,安阳市、焦作市、商丘市、南阳市和省直管县(市)滑县、永城市、邓州市7地公安交警部门,相继举办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挂牌启动仪式。启用首日全省共发放新能源专用号牌503副,其中安阳87副、焦作137副、商丘94副、南阳152副、滑县17副、永城10副、邓州6副。
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相关负责人说,他一直参与我省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的推广,特别是限行政策出台后,新能源汽车更火了。启用专用号牌,交警部门能够更好地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管理,让其规范上路。今年6月份之前,全省其他地市将全部启用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
不少网友呼吁:河南高速公路充换电设施全覆盖怎么样?郑州、洛阳等重点城市核心城区每半公里建一个公共充电设施行不行?
你说我说
公共充电桩少、电池续航里程低、充电时间长,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
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在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推行过程中,对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问题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公共充电桩少、电池续航里程低、充电时间长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省将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领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一批产业集群专项和重大科技专项。
省人大代表、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云峰:
我省新能源产业起步晚,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在电池材料的制作上还不够高端。此外还需要把智能制造融进去。把材料做好、智能制造做好,就能保证它的品质,这样才能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省人大代表、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国网郑州供电公司总经理刘长义:
要解决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的问题,同时解决充换电设施不足的问题。郑州、洛阳等重点城市,要大量布局充换电设施,在高速公路上也要全面布局,还要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布局。
省政协委员、省汽车行业商会会长苏郑宏:
建议由政府主导,郑州高校和企业发起成立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技术交流、人才互访、联合研发等方式,建立系列新能源汽车技术平台。此外,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
省人大代表、国网集团平顶山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主管孔德风:
建议政府部门把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用地规划,拿出细则,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如:在新建住宅配建附带充电设施的停车位;在加油站内配备一定数量的充电桩,节省建设成本;在高速服务区、大型商场、写字楼等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并对车辆进行电费补贴。
回应
2018年,郑州、新乡、洛阳、开封核心城区公共充电设施平均服务半径不超过1公里
河南充换电设施具体情况如何?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充电设施累计投资3.13亿元,建成各类充换电站共59座、充电桩533个,分布在全省120个服务站点。
未来规划打算是什么?据介绍,在高速公路城际快充网络方面,2018年,省内的国家级高速公路全覆盖。包括郑民高速、长济高速、新阳高速、林长高速等50座快充站。2020年,全省高速公路全覆盖。建设196座快充站。
城市公共快充网络也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全省十八个地市共分为三类地区,郑州、新乡及洛阳、开封为一类地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其他地市为二类地区,其他城市为三类地区。一类地区重点建设公共快充站、大型停车场;二类区域重点建设大型停车场(以快速充电桩为主);三类区域重点建设公交车、单位内部停车场。
根据规划,到2018年,河南省重点城市(郑州、新乡、洛阳、开封)核心城区公共充电设施平均服务半径不超过1公里,非核心区域供电半径按2公里控制;其他城市核心城区不超过2公里。预计完成20座,其中郑州13座,濮阳2座,商丘、漯河、开封、焦作、济源各1座。到2020年,重点城市(郑州、新乡、洛阳、开封)核心城区公共充电设施平均服务半径不超过0.5公里,其他城市核心城区不超过1公里,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规划全覆盖。
展望
打造适合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优良环境,实现河南汽车行业弯道超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9.4万辆和7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8%和53.3%。
省人大代表、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丁波说,新能源车,是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打造适合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优良环境,实现河南汽车行业弯道超车。
在丁波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基础良好,主要表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属于第一阵营;而上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和产品布局位列国内前列。
丁波建议,河南应当做一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统筹的、一体化的规划。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良好的大环境下,河南占据先机,就占据未来。如果操作得当,规划有效,实时跟踪、不断优化,河南可以伴随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通过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记者 王磊 邵可强/文 王亚鸽/摄影)
眼下,全球汽车产业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同时也催生了诸多新业态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汽车的电动化与智能化成为企业发力和行业竞争的焦点。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在汽车电动化方面率先进入产业化进程,自主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全球正在经历一场汽车革命,不适时转型就会有被颠覆的风险。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新能源战略层出不穷,全面新能源化已成为国际共识”;“未来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谁掌握关键的价值点,谁将赢得下一轮的竞争”。
近几年,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强劲带动下,动力电池的发展速度一路狂飙。从分析来看,预计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将更多配套三元电池,购买装配三元电池的新能源车型将成为主流现象。
陈清泰对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作出提醒:应抱有足够的敬畏心理,虚心向传统车企学习。徐长明表示,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用户的使用痛点:续航里程不够,充电时间长、充电麻烦。
新能源汽车大热,然而受制于电池耐用性因素的顾虑,在二手车市场,当前畅销的新能源汽车残值率普遍低于相等价值的传统燃油汽车。
产销规模的持续扩张意味着国家财政补贴压力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政策正在落地。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政策稳步推进。日前在京召开的2018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79.4万辆,销量77.7万辆,产量占比达到了汽车总产量的2.7%,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外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79.4万辆,同比增长53.8%;累计销售77.7万辆,同比增长53.3%,并实现贯穿全年的环比增长。
据《中国日报》英文版周三原因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中国政府今年可能进一步下调新能源汽车补贴,在2020年底彻底取消。
刚进入2018年,就有机构预测,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真正的爆发,一方面由于“双积分”政策的压力,传统车企将加快投放新能源汽车产品;另一方面,以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造车势力将在今年集体突破,迎来产品大年。
2017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以3%的微增长收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新能源汽车全年实现77.7万辆销售规模,同比增长高达53.3%。新能源汽车时代正加速向我们走来。
据美国《汽车新闻》1月14日报道,福特宣布,将加大汽车电气化投资,2022年之前共投资110亿美元,比此前宣布投资的45亿美元翻一倍多。
在2017(第八届)全球汽车论坛上,沈晖对人们期待新造车势力的“鲶鱼效应”也做了回应,他表示“我们要做就做鲨鱼,我们不做鲶鱼”,并且表示不怕跨国公司,更不怕国企。
单独摇号、专用号牌、免购置税……坐享众多政策红利的新能源车,近年来可谓风光无限,销量也成倍增长。记者调查新能源二手车成交价格时了解到,通常传统燃油车保值率按照每年折旧5%进行计算,然而,新能源车的保值率却没有通行的计算公式。
1月9日,比亚迪汽车第30万辆新能源车正式下线,成为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又一个里程碑,且获得了汽车行业内的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