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省内新闻 > 正文

王巍:每一件文物都有故事 博物馆是普及考古知识的重要阵地

2017年12月18日18:27  来源:猛犸新闻

5034

  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社科项目的主持人;

  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三次获得田野考古奖的中国考古学家;

  他主持的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发掘,首次发现了商代早期的前后三进院落的宫殿建筑,并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文化分界提供了界标;

  他主持的陕西周原西周宫殿基址发掘,首次发现一组东西对称的西周大型建筑,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他主持的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殷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

  ……

  他就是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河南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王巍。

  日前,“旧大陆青铜时代比较考古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此次会议聚集了25位全球顶尖级的考古学家,就埃及近年的主要考古发现、印度河文明、欧亚非大陆青铜时代、洹北商城与殷都、夏商周三代文化等方面进行专题报告与研讨。会议期间,王巍接受了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的采访。

  希望改变中原相对沉寂的现状

  从2017年4月正式受聘河南大学,到此次牵头成立河南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王巍已经在河南工作了近8个月。这样的选择,和他的研究方向不无关系。

  “我主要做的是夏商周考古,河南是夏商周的中心,历史遗迹丰富,是一个文化的宝库。”王巍说,谈及夏王朝、商王朝的问题,没有哪个区域能像河南这样浓缩了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说,在夏商时期,河南是大半个中国史。如果河南的夏商考古搞不清楚,那么中国的夏商考古就没法发展。”他说,再加上河南大学对黄河文明已经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经过权衡,他选择来到河南工作。“把河南和中国的古代文化推向世界,是大有可为的。”

  在王巍看来,要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河南。“我国已经做了十五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但是在距今5000年~4000年的这个时间段中,相比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下游地区及辽河流域等区域,中原地区的重大发现较少。这就形成了中原周围历史遗迹非常丰富,中原地区相对沉寂的现状。”他说,从历史的发展演变规律来看,夏商王朝不是一天形成的,更不会是某一天从天上掉下来的。此外,黄帝和尧舜禹的活动舞台,也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现在的这种状况,不符合历史事实。”他表示,自己来到河南工作,是希望能够加强河南文明起源研究,联合其他大学、嵩山文明研究会和省、市考古机构等单位一起,努力改变这个相对沉寂的现状。

  愿景:想要把中国古代文明推向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研究古代文明的意义也在于此。”他说,我们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现在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乃至思维方式。“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靠一些标签化的东西是无法解决的。”

  在他看来,中华民族的辉煌文明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为何核心区域在中原地区,这不仅是河南和中国人民关心的话题,也是世界范围的人们都关注的。“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历经坎坷而绵延不绝,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需要用国际视野来看我们的文明。”他说,这也是成立河南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初衷。

  中心成立后第一次学术会议,就汇聚了全球顶尖级的考古学家,研讨旧大陆青铜时代的文明。为何会选择这个议题?“所谓旧大陆青铜时代比较考古研究,就是欧亚大陆青铜时代文明研究。”王巍介绍,这个时间段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1000年,在中国正是夏商时期,在这个时期,河南是王朝的中心。相对应的,往西,比如有赫梯文明、亚述文明等,再往西看,又有希腊的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等,再看到埃及,是埃及的中王国、新王国时期。“可以说,从东方到西方,这个时期都经历了非常辉煌的青铜时代。”他说,在那个时期肯定也有交流,比如,我们的冶金术就是从西亚传来的,我们的丝绸在那个时期就向西方传播,玻璃又经过丝绸之路从西亚传入我国。“总之,这是一个交流非常频繁的时期,也是各个区域青铜文明非常辉煌的时期。”

  “成立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我有一个愿景就是把中国古代文明推向世界。”他说,通过比较研究,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通过比较研究,促进世界文明的深入研究。“我们会和世界不同区域的古代文明研究专家一起,进行横向对比研究,甚至可以联合开展一些世界范围的重大课题研究。”

  认为盗墓和考古没有区别的观点,“大错特错”

  作为考古学家,对于考古知识的普及,也是王巍很关心的话题。

  近年来,在文学影视领域,出现了一股“盗墓热”,从小说《盗墓笔记》《鬼吹灯》到它们改编成的影视剧,均有相当庞大的受众群体。一方面,“盗墓文化热”在一定程度上让普通公众关注到了考古这个领域,另一方面,受这些作品的影响,有一些人把“考古”和“盗墓”画上了等号。

  “这种现象的出现,让我们这些专业人士感觉很复杂。”在王巍看来,目前,社会上相当一批公众对于考古感兴趣的原因,除了真正出于对历史感兴趣而关注考古的人群外,还有一部分受盗墓类小说、影视剧和鉴宝类的节目的影响。“没有专业背景做支撑的各类虚构的盗墓类小说和影视剧会对公众产生误导,混淆了考古和盗墓的本质区别。鉴宝类节目引发了藏宝热,但片面突出了文物和古董的经济价值,甚至有虚高的成分。”

  王巍强调,盗墓和考古没有区别的观点,是“大错特错”的。“文物最大的价值是它所在的那个位置,和周围环境的关联。古代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是靠墓葬中的物品放在一起整体表现出来的。”他说,考古发掘是一门科学研究,通过非常严谨的方式获取各样的信息,来复原我们的历史和古代生活,而盗墓贼就是拿出来他们需要的古董,这就会毁掉其他大量的信息,里面蕴藏的我们祖先的习俗、理念和社会制度等信息也就随之破坏了。

  “很多盗墓分子为了掩饰犯罪痕迹,将墓葬炸掉或者烧掉,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就如同几个强盗从故宫拿走了他们认为最值钱的东西后,再一把火烧了故宫,损失难以估量。”他说,盗墓行为不仅是考古“公敌”,更是民族文化的“罪人”。“说句实在话,说盗墓是千刀万剐的勾当都不过分。”

  普及考古知识 博物馆是重要阵地

  “通过考古讲好文物和遗迹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巍说,中国的考古是我们祖先留下的遗迹,只有我们的古代文明文化是延续下来的,和现在的生活紧密相连。“考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可以正确引导民众去关注这些古迹和文物所反映的古代文明,去了解我们祖先的发明创造和衣食住行与现在生活的关联,也是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不仅如此,在王巍看来:“考古虽然是研究人类社会的过去,但研究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处理当下遇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将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用的借鉴和教益。”比如人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包容学习借鉴,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都是可以从古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启示。“在一定意义上,考古也是和当代社会密切联系的学问。”

  “毋庸置疑,普及考古知识,博物馆是重要阵地。需要用老百姓听得懂、听得有兴趣的方式,进行考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他说,目前,大部分博物馆还停留在文物前面放个牌牌,注明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出土等,“这是标本式的展示,是给学者看的,不是给老百姓看的。”他认为,评价一个博物馆的好坏,不是看这个博物馆里面有多么精美的文物,而是要看展示的文物是不是让普通人“能看懂、有兴趣、得教益”,“只有站在老百姓和参观者的角度去解读,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诉说历史,引人入胜”。

  近日热播的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在说到这个节目时,王巍认为,这样的节目是必要的,也可以称道的,可以引发公众对考古的兴趣,还能把他们引导到博物馆这样了解考古的正确渠道里。“但在博物馆日常实际操作中,无需花费很高的成本来展现‘高大上’。”王巍说,事实上,每一件东西都是人创造的,每一件文物都有故事。一只锅是怎么用的,桌椅板凳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这些只需要在解说和图片上用心,就可以解决。“不用那么高大上,仍然可以饶有兴趣。”

  专业人员也要学会通俗表达 考古专业学生可以写考古小说、通俗读物

  “文物、历史要用讲故事的方法讲出来。”王巍说,这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只有深入了才能浅出,通俗是一种境界。“文物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深入浅出地传递知识。”他说,让普通人从了解自己祖先的文化开始,发自内心地去感受我们文明的辉煌和丰富,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文化自信。

  一方面,缺少专业背景知识的盗墓类作品对公众产生误导,另一方面,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的通俗读物又很少。“考古小说、通俗读物,是老百姓很兴趣,但恰恰是目前很缺少的作品。”他说,考古专业和文博专业的同学,不一定都要去做考古发掘和考古研究,如果有比较好的文笔,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利用充分的想象,构筑故事情节,写出高质量的历史小说、考古小说,来普及历史文化知识。

  此外,在他看来,考古遗址公园让老百姓可以体验、模拟发掘现场,复原出土文物,也是发挥考古诉说历史、传承文明作用的有效途径。“这是一种让民众、政府和学界都很有积极性的做法。”他说,比如,郑州商城遗址就是一个很好的国家遗址公园项目,这些年做了很多复原工作,他预计,未来五年左右的时间,郑州商城遗址会大变样。

文章关键词:考古;5000年;夏商王朝;1000年;考古研究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