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省内新闻 > 正文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让平安成为暖心名片

2017年12月15日09:21  来源:人民日报

5034

    本报记者 马跃峰

  老爹和一群狗,曾是宋志军全部的牵挂。不料,自从他酒后伤人进了看守所,爹病逝,狗走失。等回到家,他怨天尤人,怪旁人见危不救,要上访“讨个说法”。

  宋志军所在的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是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县里派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超来到宋家。

  “院子虽破,但干干净净;主人颓废,但种的一畦菜,绿油油透着生机。”李超一边看,一边赞,说得宋志军的脸渐渐“阴转晴”。紧接着,李超两次登门解心结,村里又帮着张罗找工作。宋志军的话多了,笑也多了。

  “心理咨询如春雨润心。”西平县设立304个工作站,培养700多名咨询师,开展心理疏导,化解心理症结。“做这件事,干部一开始心有疑虑。”驻马店市委政法委书记孙巍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明确表述,让我们统一了思想,信心倍增!”

  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了社会治理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围绕新目标新要求,各地各部门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擦亮“平安”这张暖心名片。

  创新治理体制,多元主体互动

  这段时间,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亚鹏的主要精力用在了社区“微更新”项目上。项目虽小,却是治理难点,涉及区内不少单位的“奶酪”。

  比如东上澳塘河整治,河水清了,河道美了,但群众还是有意见——部分河岸被两家国企围圈,1公里长河岸两头走不通。要想开放河岸,就得拆除围墙。都是市里响当当的国企,怎么沟通?蒲亚鹏想到了街道党建联席会议机制,街道党工委与两家企业党委多次协商后,企业不仅拆除围墙让出河岸,还将内部的小花园对公众开放。

  虹梅街道户籍人口只有2万,常住人口却有4万,加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各类企业近3000家,从业人员达20万人。庞大的人流潮汐般来去,给社会治理带来很大压力。

  “区域化党建就像一根红线,将区域内机关、企业等不同类型单位的党组织连接起来,凝聚治理力量,激活治理资源。”蒲亚鹏说,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虹梅街道引导成立跨体制、跨领域、跨条块的社会组织“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虹梅庭”又培育孵化出“企业社会责任联盟”等多个公益社团,“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治网络就像爬山虎一样,越连越多,生机勃勃。”

  “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的维护社会秩序,而是把党的领导植根于基层,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党组织领导下,组织群众依法管理基层社会事务,实现党领导社会治理、依靠群众加强社会治理。”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制,成为各地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的关键着力点。

  北京编制实施全国第一个社会治理五年规划,推出28项量化发展指标,都是实杠杠,便于考核评价;浙江将平安建设和综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手中每月都有两张报表:一张是“经济报表”,一张是“平安报表”。“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的理念,正不断转化成各地的生动实践,落地生根。

  社会治理既是对全社会的治理,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治理我国这样一个由13亿多人口组成的巨型社会,尤须在全面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治理主体责任的同时,引领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地处豫皖交界的河南沈丘县,一度案件频发。数周前的一个深夜,盗贼潜入窦全梅家,牵走10只羊。68岁的窦全梅哭天抹泪,无所适从。没想到,几天后,保险公司送来4000元赔偿金。原来,县财政今年拿出150万元,为30.4万户居民上了治安保险。谁家的牲畜被盗、农机具被偷,10天未侦破,可向保险公司索赔。

  沈丘县综治办主任董磊说,县政府购买服务后,重在考核乡镇理赔质量、发案数量,强化公安部门破案责任,有效减少了“发案不报案、报案不破案”。

  把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党委政府不再大包大揽,沈丘的微创新,折射的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大趋势。

  北京市朝阳区建立起约12万人的群防群治力量,小区保安、社区大爷大妈等“朝阳群众”活跃在综治一线。今年初上线的“朝阳群众”APP,更是将其威力从线下发展到线上。

  山西省不久前划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最低线——新增公共服务支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安排的部分,向社会组织购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

  树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各地发力制度创新,吸纳更多主体共同参与,在共治中优化社会治理。

  下足绣花功夫,提升精细化水平

  “辕北村西北角发现一处违章建筑……”几天前,山东省桓台县全域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接到网格员发来的图片,工作人员立即转给管区干部。进入处理程序2天,违章建筑即告拆除。“以前违章建筑野蛮生长,发现难、拆除难。”桓台县委书记贾刚说,现在可以早发现、早治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桓台,全县划分974个智慧网格,“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上办,平台自动监督”,问题发现、转办、落实、监督全流程留痕。

  “解决社会治理中看大概、轻细节的积弊,关键要树立大数据思维。”贾刚说,通过智慧平台监督权力运行,及时解决问题,同时搜集问题,分析研判治理短板,精准施策。

  社会治理是精细的艺术,考验的是绣花功夫。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各地把握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的新特征、新趋势,积极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今年,武汉交警推出集“车脸”“人脸”识别等系统于一体的交管智慧监管平台,对吸毒人员、毒驾人员等重点驾驶人,“毒驾车”“醉驾车”等重点车辆,实现了实时预警。曾因吸食毒品被取消驾驶资格的张某就领教了这个智慧平台的威力。张某名下的“鄂A72Z××”红色马自达轿车,6月活动频繁,交警将高清卡口监控拍摄到的驾驶员照片与张某比对,发现高度吻合,随即将其列为重点侦办对象。经过布控盯守,民警将驾车的张某当场抓获。张某尿检结果呈阳性,已构成毒驾和无证驾驶,被强制隔离戒毒。

  如今,“互联网+社会治理”渐成风气:杭州推出“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建设计划,贵州检察院打造司法办案辅助系统、案件智能研判系统、数据分析服务系统三大数据应用系统……借势科技,线上线下融合,社会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日益增强。

  绣花功夫“绣出”的,除了浓浓的“科技范儿”,还有“专业范儿”。

  前不久,河南洛阳的许某患抑郁症入院猝死。亲友围堵医院大门,摆花圈、停尸体。调解员杨彦琦花费12个小时,成功劝解患方将尸体移入殡仪馆。第二天,老杨又以陪审员的身份,成功调解赔偿事宜。

  在洛阳,医患纠纷化解渐入正轨。洛阳市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处置中心,聘请退休的医院院长、法院院长等兼任人民调解员,组成一支专业、精干的调解队伍。至今,依法调解纠纷1000余起。

  从“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在一些地方初步形成,到以失独老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服务从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扩展到更多地区,随着越来越多专业化人才的引入,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

  治理重心下移,建设幸福家园

  12月3日上午,2018年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在湖北武汉百步亭社区正式启动,预计全国各地将有2万多个社区参与。这一社区“草根文化”盛宴,已连续举办6年,参演居民由1万多人发展到23万多人,收看人次由1500多万增至3.4亿。

  作为社区网络春晚发起人之一,百步亭社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波更忙了。这位十九大代表回到岗位后,学习宣讲十九大精神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十九大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以社区治理创新闻名全国的百步亭,引来络绎不绝的取经者。

  “社区工作早已告别‘大妈说教’时代,需要社区工作者学会新本领、用好新工具。”王波说。“老死不相往来”“猫眼看世界”是社区居民常患的都市病,而在百步亭,这个16万人的大型社区是“三天一小活动,五天一大活动”,过去素不相识的人们,一搬到这里,就如同搬入“熟人社区”。

  在王波看来,百步亭能成为社区治理创新的“输出源”,关键在于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企业参与社区共建、物业融入基层治理等创新举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基层治理体系。

  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在基层。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各地坚持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实到城乡、社区,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倾斜,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按照“界限清晰、便于管理、责任明确”的原则,将辖区“切分”为899个基本治理单元。每个单元涵盖居民300至500户,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许多城市的“网格化管理”不同,吴江区将党建、市容、环保、民生等党政工作职责、行政管理权限划转到基层,人力、物力、财力及行政资源精准投放。70%的问题就地消化,20%的问题联动解决,吴江基本实现了从“末端治理”向“前端预防”的转变。

  山东胶州市里岔镇下辖101个村,办事力量下沉不够等社会治理短板突出。为此,里岔镇创新“纵横二分管理”。纵向上,设立两个农村工作委员会,各下辖6个管区,每个管区下辖7至9个村。党员和农户全部“联户”,形成“一沉到底”的治理网络。横向上,注重部门联动,联手解决问题。“全镇一半以上工作人员下沉到管区、村庄,农民办事半径缩短到3公里以内。”里岔镇党委书记刘京明介绍。

  从强化党建对自治、法治、德治的引领到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从街镇赋权增能、取消招商引资、回归管理服务本位到提升社区硬件软件,基层治理变革在各地风生水起,初心却始终如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本报记者郝洪、潘俊强、程远州参与采写;相关报道见第十六版)

文章关键词: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责编:邵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郑州一乡村立村规民约预防化解矛盾 官渡“约法三章”

    宅基地划分、土地分配、享受村民待遇三件事,牵涉群众切身利益。因此引发的信访案件,约占近3年官渡镇信访总量的七成。

  • 把握新时代宏观调控的“度”

    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协调机制,推进国际间协同联动,注重目标手段衔接配合,丰富、健全工具箱,加强机制化法治化建设,提防可能的“黑天鹅”“灰犀牛”与“蝴蝶效应”,我们定能打赢引领新常态的下半场,战胜历史交汇期的新挑战,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前行。

  • 新时代,干部也要“脱贫奔康”

    踏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找准方位,消除自己的工作领域的“贫困”之症,对自身的缺点和问题不掩饰、不回避,通过实际行动,让自己“脱贫本康到致富”,从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一亩地里看现代农业新变化

    一亩地,如果纯种粮食只有几百元,利用现代化手段改造后产值可达几万元……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

    未来5年,中国共产党将向世界各国政党提供1.5万名人员来华交流的机会;倡议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机制化,使之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政治对话平台……一系列务实举措彰显中国共产党的诚意与担当。

  • 公平而有质量: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广泛共鸣。

  • 领航,思想的力量开辟新时代

    在这伟大的征程中,思想的火焰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照亮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实步履,照亮我们更为美好、更值期待的明天。

  • 做新时代合格共产党员

    新时代共产党人讲政治,第一位的就是要坚定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领袖权威,做到时时处处事事向核心看齐,任何情况下都绝对忠于核心、坚定拥护核心、时刻紧跟核心、坚决捍卫核心。

  •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新气象新作为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给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伟大梦想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 河南全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

    既有权威解读,又有动员部署,既有历史纵深,又有时代特色,既有形势分析,又有任务要求,学员们表示,这次研讨班是一次难得的思想洗礼和精神盛宴。他们表示,要把这次学习成果融入工作实践中,成为指导工作的行动指南,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篇章。

  • 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个新的重大政治论断,对于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理论价值、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 【解读十九大报告】中国新时代将为世界带来机遇

    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罗思义认为,中国的“新时代”将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更多活力与机遇。意大利前总理达莱马认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契合世界各国的长远利益和各国人民的普遍诉求。

  • 有责于新时代 奉献于新时代

    党员干部作为先锋队,首先要从思想上落实陈希同志提出的要求: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大政方针、发展战略、政策措施。

  • 新时代的新内涵新目标新征程

    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途中,要深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坚定信心、奋发图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