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省内新闻 > 正文

"郑漂老人"的幸福生活:唱戏、跳舞、自食其力

2017年10月31日07:05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5034

 

  大河网记者孙华峰 实习生张楠梁倩文王亚辉

  在省会郑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起早贪黑,或悉心照顾新生婴儿,或做好饭菜等候儿女回家;他们自力更生,图个心里踏实……这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群人,从熟悉的故土来到陌生的城市,语言不畅、习惯各异,或会让他们陷入困境与尴尬之中,但他们也在积极地融入城市生活,

  毕紫菊:坚持公园驻唱 要活出自我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丁字步一站,身姿挺拔,目光炯炯有神,今年60岁的毕紫菊,即兴演唱了一段京歌。“一旦爱上京歌,便如有瘾一般,永远不想放弃。”精气神儿十足的毕紫菊,现如今有另外七八位“歌友”,大家相互交流切磋,既提高了技艺也增进了感情。

  毕紫菊是南阳市邓州人,儿子儿媳在郑州工作,2013年来到郑州专门负责照看年幼的孙子。随着孙子渐渐长大,自己在家终日无事,出门后感觉整个人无精打采。怎么让自己越活越年轻呢?毕紫菊想到了自己的拿手项目,那便是唱!毕紫菊从小热爱唱歌,“南阳市有个京剧社,我一直在京剧社参加活动,上台表演、练声几十年没有间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碧沙岗公园唱京歌,没想到吸引来了一些和我一样热爱唱歌的同道中人,此后,大家便不约而同地每天过来听歌、唱歌,切磋技艺、交流生活。”

  去年,毕紫菊又加入了郑州市老年京剧社、老年合唱团、老年朗诵协会等。“单是一副好嗓子还不够,我也要与时俱进好好学习呢。”毕紫菊说,“老年人也要有自己的爱好和生活,要珍惜时光活出自我,思想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郭新电:只要还能跳舞 我就没有老

  一位67岁的老人,身体矫健、耳清目明。更让人惊讶的是,一天跳四个小时舞蹈不在话下,这位老人就是郑州市中原区检察院退休职工郭新电。记者初见郭新电时,他正在和舞伴跳“伦巴”,舞步灵活,引得路人掌声连连。郭新电说:“只要我还能跳一天舞,我就没有老。”

  郭新电老人曾是一名军人,“我性格外向,在部队是文体方面的活跃分子,从此与舞蹈结下不解之缘。”郭新电说。

  郭新电的家乡在许昌禹州,因爱人在郑州工作,1982年退伍后便来到郑州中原区检察院。此后,郭新电依然没有放弃舞蹈,不光自己跳,还教其他舞蹈爱好者跳,“我现在的舞伴就是在教别人跳舞时认识的。”

  2010年,郭新电正式退休,便开始了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除了跳舞,还经常回家乡禹州普及法律知识。“几年前我有个老乡来郑州工作,因为法制意识淡薄吃了不少亏,这让我很心痛。在检察院工作多年的经历让我积累了不少法制知识,现在能和家乡人分享,我感到很快乐、很充实。”郭新电说。

  谈及现在的生活,郭新电表示很满意,“我北京的朋友来到郑州都竖起了大拇指,连连赞叹郑州发展突飞猛进,了不得,我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几十年来静静地看着郑州日新月异,我感到很骄傲。”

  王川云:纳鞋垫练摊 权当锻炼身体

  打浆子、剪鞋样、糊鞋底、穿针引线纳鞋垫,一点都不含糊。在郑州市金水区丹尼斯·大卫城东门处,70岁的“鞋垫奶奶”王川云坐在小竹凳上,面前放着一个由婴儿车改造的小推车,上面摆着男士、女士和小孩各种鞋码的鞋垫,最贵的一双才卖5块钱,这些都是她亲手制成的。

  “鞋垫奶奶”名叫王川云,老家在邓州,从16岁开始,她就做得一手好针线活。这是她来到郑州的第21年。“那时候,俺大闺女在郑州上大学,毕业了在这儿落户,生了个小姑娘,叫我来照顾她,孙女上学了,我闲不住,就出来弄个零花钱。”

  “一天下来能卖个五六十块,都是出来买双直接垫上就走了,穿着可舒服。”鞋垫奶奶乐呵呵地说。

  王川云家住人民公园东门公安局对面,距离摆摊点有一站多路,“一会儿到6点半我就回去了,俺老伴该把饭做好了。”王川云的老伴今年已经76岁了,由于她身体不好,家里买菜做饭都由老伴负责,“我每天推着车出来,当锻炼身体了,就是图个开心踏实。”

  谢孟华:公交车站卖地图 靠劳动挣钱心里踏实

  在郑州火车站东广场前天桥附近的公交车站旁,一位卖地图的老太太正在给前来问路的路人指方向:“小商品城往前走,转个弯就到了。”戴着一顶旧帽子,挎着两个红色编织袋,衣着朴素,笑容和蔼,她叫谢孟华,老人来到郑州已是第十个年头。

  谢孟华属鼠,焦作人,今年69岁,老伴很早就去世了,一个人抚养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大,待孩子们成家后,老人独自来到郑州开始了新的生活。“孩子们都孝顺,但是我这个人比较倔,从来不依靠别人,也不占别人一点儿便宜,一边卖地图,我还能再捡些矿泉水瓶卖点儿钱。”

  这个公交站是老人的常驻地,自从七年前辞了解放路的环卫工作后谢孟华便一直在这里,下雨了可以在天桥下避雨。多年来,在这里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给他们指路,谢孟华说,儿女们经常给她生活费她都不要,她自己身体健康,能养活自己,每天出来摆摊还可以晒晒太阳、与别人聊聊天,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心里踏实。她很喜欢郑州这座城市,总是遇见很多善良的人。

  老人感慨称,人必须自强,这样才能活得开心,她会一直在这里卖地图,等哪天干不动了也就回去了。

  陈秀菊:在郑打工十余年 为儿攒钱盖房子

  63岁的陈秀菊和61岁的老伴来到郑州十余年了,一直在做环卫工作。陈秀菊在福寿街扫地,老伴在二七塔附近打扫。老两口有俩闺女一个儿子,闺女已经出嫁了,而儿子还没结婚。“有啥辛苦的,俺两口得可劲儿干啊,小孩儿还没成家哩。”陈秀菊告诉记者。

  环卫工作是上午班和下午班两班倒,“干这么多年都习惯了,上午班时间长点,起得早辛苦些。”陈秀菊说,正常工作是一天八个小时,上午班得早上3点半到岗,由于清扫街道位于火车站,人流量很大,也有不少小吃摊,凌晨清扫的时候垃圾会很多。等到五点半,陈秀菊回家简单地吃些早饭,6点又准时来到福寿街上岗,一直干到中午12点半。

  夫妻俩在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月租四五百,加上一月所有开销,俩人得花费1000多,“俺两人干活,每个月差不多能落下一个人的工资嘞。”陈秀菊乐呵呵地说着。

  福寿街的路两旁停有很多自行车,人流如织,地面上却少见垃圾。拿着扫把和垃圾斗,陈秀菊在路上来回清理着,“做啥事就得做好,看着街道干净,心里头儿也敞亮,中秋节的时候还给俺们一人发了两壶油和月饼哩。”

  现在,陈秀菊最大的心愿就是小儿子能早日成家,老两口心里的大石头就能落地了。

  蒋永德:结识新朋友 融入城市生活

  父母渴望安享晚年,儿女需要有人照顾孩子,当两代人的需求冲撞时,父母往往是退让、牺牲的一方。

  今年72岁的蒋永德,老家是周口的,来郑州生活十几年了,老人告诉记者:“原来在农村生活,村里乡亲们关系都很近,总有人聊天说话,刚来郑州时没有认识的朋友说话,天天围着孙子转。”

  蒋永德表示自己也很想结识新的朋友,融入城市生活。“孙子长大后,我每天都会来五一公园锻炼身体,许多老人也都经常在公园锻炼,我主动找他们聊天,慢慢地大家熟悉起来,每天结伴同行来锻炼,自己也不觉得寂寞了。”

  谈及现在的生活,老人表示很满意,“孩子在哪我就跟到哪,这样心里踏实,孩子工作忙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只要孩子过得好就是对我最大的慰藉。”

文章关键词:老人;大河网;舞蹈;伦巴;歌友 责编:邵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65岁老人高空剪枝活像“美猴王”

    “快看,树上咋坐着一个人?干啥了?”

  • 两入火海人救出仨娃重伤入院 爱心人士捐款帮助渡难关

    而这一切都因为国庆期间的一场大火,为了救出屋里正在睡觉的3个重孙子重孙女,她两入两出火海被烧成重伤。”临颍县中医院院长李银芳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由于老人部分伤口感染,因此治疗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她表示会安排医生和护士精心照料。

  • 83岁老人两入火海救出仨娃

    而这一切都因为国庆期间的一场大火,为了救出屋里正在睡觉的3个重孙子重孙女,她两入两出火海被烧成重伤。”临颍县中医院院长李银芳告诉记者,由于老人部分伤口感染,因此治疗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她表示会安排医生和护士精心照料。

  • 南阳老人找到失散75年亲人 中秋节一家人团圆

    小时候逃荒时与父亲走散,70多年来她一直有一个愿望:有生之年能找到家人团聚。今年中秋节,来自南阳的86岁老人郭凤英终于圆梦:在当地派出所的帮助下,她在临颍县找到了自己失散75年的亲人。

  • 无人管?78岁老人在养老院被同屋用短竹竿打伤致死

    时至今日,张女士和母亲都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现实——78岁的外公在老年公寓被同屋六旬男子殴打致伤,住院数十天后不治身亡。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