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取得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进展后,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身处中国之中,无论从经济、历史、文化等各种角度来看,河南身上都打着浓重的中国印记。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曾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然而,当传统农耕文明不再是世人瞩目的焦点,当外向型经济日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河南作为“麦田里的守望者”,默默承受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落差。打赢脱贫攻坚,因此成为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力度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场战役中,河南举全省之力、汇全省之智,交出了一份令人欣慰的成绩单——从2013年到2016年,河南省47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4840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国家级贫困县兰考脱贫摘帽,全省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7%,脱贫攻坚取得了扎实成效。
2015年,河南省针对扶贫工作出台了“史上最严考核办法”,针对各个县域的扶贫工作详细列出考核明细。2016年,河南制订了《省级领导干部和部分省直单位联系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37名省级领导干部联系38个国定贫困县,15个省直主要部门联系15个省定贫困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不脱贫不脱钩。此外,河南省委、省政府成立10个督导组,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了7轮督导。运用“4个100、1个50”抽查法(每个督导组一年内至少抽查100个贫困户、100个低保户、100个驻村第一书记、100个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和50个扶贫项目),确保摸到实情、找准问题。建立在责任明确、监督完善的基础上,河南脱贫攻坚追求的不是统计数字,而是始终以脱真贫为宗旨。
脱贫攻坚的关键,在于更大的资金投入。在扶贫资金投入方面,河南53个贫困县一次性开展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在中央20类61项资金整合范围基础上,明确13类28项省级财政资金整合范围,全省2016年度整合资金规模达172亿元左右。此外,2016年,中央、省、市、县四级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8.0747亿元,中央安排河南27.3149亿元,增幅32%;省级投入12.4203亿元,增幅49.3%;市县两级投入18.3395亿元,增幅26.9%。除了真金白银的财政支持,河南还确定了“转、扶、搬、保、救”的脱贫“五条途径”,出台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五个办法”,产业扶持脱贫“五个方案”,教育脱贫“五个专项方案”。通过精准识别实现精准扶贫,通过产业扶持实现长效扶贫,通过教育扶贫培育“造血机能”,河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齐发力,“造血”“输血”两手抓,以此来保障真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近6亿中国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对于河南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人口大省河南的脱贫攻坚,事关国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我们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有助于实现河南脱真贫、真脱贫,而且有助于为打赢扶贫攻坚战贡献河南经验和河南力量。
其中,发放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1065.8万元,惠及学生1.5万余人次;发放市直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12万元,惠及学生296人。我市还发放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资金2840万元,惠及学生3万余人次;争取学前教育奖补资金200万元,惠及学生7000余人次。
在全国脱贫攻坚工作中,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就包括“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习近平总书记10日上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在青海代表团引起热烈反响。
淇县教体局狠抓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出人人关心扶贫、重视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舆论环境,切实为脱贫攻坚工作加油鼓劲,及时向全县广大群众、师生宣传党的惠民好政策,传递扶贫好声音。
1月21日,记者从全省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上获悉,为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全省将投入资金245亿元,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我省多措并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分别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黑龙江、湖南、青海、解放军代表团审议,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讨论,同代表委员们坦诚交流、共商国是,发出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的号令。
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习近平对工人代表说:我们要想办法调动一线工人、制造业工人、农民工的积极性,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习近平对此不仅时刻挂念在心,更有着实实在在政策和行动为他们“撑腰”。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同样离不开这一法宝。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我们就一定能汇聚磅礴力量攻坚克难,同心共筑全面小康的美好梦想。
中国最高领导人两会期间参加代表团审议,往往是观察高层治国理政思路的重要窗口。“没有现存的‘金娃娃’摆在那里”,3月7日,在黑龙江团,习近平指出,国有企业要“借东风”,激发内生动力,在竞争中增强实力。
2016年,我省脱贫攻坚工作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圆满完成11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目标任务;建设搬迁安置点349个、搬迁9.74万人;全省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和群众满意率超过95%。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筑牢脱贫攻坚“主阵地”。
在昨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切实缓解儿童医疗服务资源短缺问题。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省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结构更加合理,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公平得到更好保障,教育创新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1月21日,记者从全省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上获悉,为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全省将投入资金245亿元,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我省多措并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3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3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山西代表团的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