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省内新闻 > 正文

《牢记嘱托出彩中原》系列述评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2017年09月20日06:57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5034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与群众亲切交流,询问他们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情况。记者杜小伟摄

    

    用镜头记录幸福时刻 资料图片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五年前的初冬,2012年11月1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三年前的初春,2014年3月17日下午,兰考县最大的风沙口——东坝头乡张庄村。习近平总书记路过村民文伟清的家门口,文伟清兴奋地端着一簸箕自家的花生,邀请总书记尝尝。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一颗剥开,嚼得津津有味。

  在兰考县便民服务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着墙上张贴的“服务忌语”说,“跟群众没有感情才会出现这样的忌语,如果把群众看成我们的父母,看成我们的兄弟姐妹,那态度肯定就会不一样。”

  还是那年春天,2014年5月10日下午,郑州。听取河南工作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也是最得民心的事情。要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民生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奋力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牢记嘱托,在春天播下追梦筑梦的颗颗种子。

  不负使命,在中原结出为民惠民的累累硕果。

  人民至上得民心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

  ——习近平

  河南省内乡县城里,至今完整保存着一座有700多年历史的古代县衙。三省堂前,镌刻着这样一副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菏泽考察座谈时,引用了这副对联。总书记指出,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高到哪里?高到“人民至上”,高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高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今天我们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回望历史。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到“为了人民利益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从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条脉络无比清晰——90多年来,我们党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和幸福。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过程,就是努力探索如何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益的过程,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过程。

  薪火相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个信念无比坚定——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曲名为《习近平关心的这六件事》的动漫MV火了。说唱歌词里这样写道:“六件‘小事’件件连着百姓千万家,桩桩件件都能落实那就是民心工程啊……”这曲动漫聚焦的六件小事,分别是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垃圾分类、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养老院服务、规范住房租赁市场、食品安全监管。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民生细节,是在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民生是最大的“考场”。

  60多年前,全国解放前夕,中共中央从西柏坡移驻北平,毛泽东同志形象而深刻地称之为进京“赶考”。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

  “赶考”,是中国共产党主动把自己放在了“考生”的位置。而“考官”,是伟大的中国人民。

  这场“大考”,考验着中国,也考验着河南。改变着中国,也改变着河南。

  中国的每一个民生问题,乘以13亿,都是“世界级”的难题。作为中国的缩影,河南的每一个民生问题,乘以1亿,都意味着不同寻常的艰难。

  河南之难,难在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尚没有根本改变;

  难在发展不足,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短板,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水平不高;

  难在贫困人口基数大,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繁重;

  难在“发展起来以后”的群众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更高期待、更多诉求,民生建设面临着“再上层楼”的倒逼、“更进一步”的挑战。

  脱贫攻坚,河南每年要完成全国近十分之一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是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最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流动人口,河南每年净流出约1000万人,超过瑞典的总人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传统的钢铁、煤炭等行业要“三去一降一补”,共计有13万职工需要安置;

  上学、看病、就业、养老、出行、住房……“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业保”。这场“考试”,涵盖河南千家万户的方方面面,涉及中原父老乡亲的点点滴滴。

  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难越向前。

  2016年3月26日,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刚刚履新的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郑重承诺——“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半年后的10月31日,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谢伏瞻在论及“六个坚持”时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

  全民共建,全民共享。河南阔步走在改善民生的大路上,毫不懈怠,从未停歇。

  (下转第二版)

  惠民之举暖民心

  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就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习近平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仔细审视,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还是《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无论是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还是历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河南的顶层设计当中,民生都占有非常重的分量。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总要求,河南的民生改善思路明确,路径清晰,措施务实,推进有力。在经济并不发达、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河南响亮地提出“三个同步”——即城乡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改善、社会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

  为了“三个同步”落实、落地、落到老百姓的口碑里,河南在民生领域的投入之多前所未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覆盖面之广前所未有。

  ——抓发展,把民生“蛋糕”做大。

  2017年8月5日,安钢集团。炼铁厂一烧车间生产正忙,工段长朱州从现场点检归来,今年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2号高炉系统降本增效小组成员。

  这几年,安钢一方面降成本,向内挖潜;一方面将冷轧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点,向创新要效益,成功跨入高强钢高端市场,实现了由“普钢”向“优钢”转型。今年7月份实现利润3亿元,为建厂以来单月利润历史最高水平。

  订单多,收入稳。十万安钢职工和家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除了力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河南还在新经济业态的培养上下大力气。

  “有事您动嘴,办事我跑腿。”近年来,一种新兴的行当——从事同城递送的跑腿公司悄然出现,UU跑腿就是其一。

  从巩义到郑州打工的王俊峰做“跑男”一年多,每月抢单将近400单,收入4000元左右。“对于这个收入,我表示满意。”跨坐在电动自行车上,小王这样说。

  UU跑腿成立才两年,就从郑州覆盖到北京、深圳等76个城市,签约“跑男”超过42万人。

  把民生项目作为发展的增长点和动力源,是河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抓发展也是抓民生”的重要指示精神,所采取的务实之举。

  郑州四环全面快速化,洛阳将成为中西部第一个拥有地铁的非省会城市,鹤壁建设海绵城市涵养雨水;

  建设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等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让每个县都通管道天然气,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

  所有的出发点,是民生。所有的落脚点,还是民生。

  河南用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用发展解决关乎民生的大事,夯实了民生“显绩”背后的“潜绩”,为做大民生“蛋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是一组有温度的数字——“十二五”期间,河南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发展,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5%,跑赢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这其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万元。2016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河南生产总值首破4万亿元大关,民生指标全线飘红,财政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7.6%,再创历史新高。

  ——建制度,把民生“蛋糕”分好。

  进不去的城市,回不了的乡村。千万农民工长期进退两难的尴尬,如今被一张居住证终结。

  2017年1月10日,郑东新区公安分局祭城警务室里,正在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仪式上,几名市民代表欣喜地拿到了新版居住证。

  与“全国版”居住证涵盖的6大基本公共服务、7项便利相比,郑州版居住证增加了2项便利:享受上级政府规定的不受户籍限制的跨区域补贴政策;60岁以上居住证持有人享受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

  “打工十多年的梦想就是在城里安家,今天终于实现了!”今年5月,44岁的胡本华在郑州市落户,母亲的养老问题得到解决,7岁的儿子也就读中原区颍河路小学。一张居住证,圆了三代人的城市梦。

  在此之前,河南于2014年11月出台《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一措施的出台,标志着农业和非农二元分隔的户籍管理模式成为历史,河南推进人口市民化的体制障碍进一步消除。

  随时代变化而“变”,随民生需求而“新”。河南的民生制度改革应时合势,交上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2014年,河南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合并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7年1月1日起,河南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普惠制”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全省城乡841万困难群众献上了“特惠制”的大礼;

  2017年8月31日零时起,河南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备受诟病的“以药养医”制度寿终正寝,刀锋直指看病难、看病贵……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以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出台了近120项改革方案(意见),其中关于具体民生事项的,就占四分之一。

  有专家指出,河南在民生领域的制度化探索和改革,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正在从碎片化向制度化转变,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向统筹协调、精准发力转变,从注重借鉴向注重创新转变,从注重区域优先发挥示范效应向全面普惠式发展转变。这些,都标志着河南的民生改善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河南在民生领域的“制度自觉”鲜明而有力。

  ——补短板,让更多人共享民生“蛋糕”。

  2017年4月18日,河南省十件重点民生实事推进会召开。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在会议上强调,“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政治站位、精心组织实施、改进干部作风,确保十件重点民生实事件件办好、件件见效。”

  十件重点民生实事,这个暖心的名词已伴随河南人12年。教育、医疗、养老、环境质量……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河南都作出承诺。

  如果把历年发布的民生实事放在一起,就可以发现两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一个是“从来不变”。

  对困难群体的重视和帮扶,从来不变。

  2015年,实现12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16年,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7年,全面落实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靶向对准的,都是最需要帮助的人们。始终不改的,都是执政为民的初心。

  一个是“每年都变”。

  十件民生实事的具体内容,每年都有变化。2017年十件民生实事的确定,就在三个地方与往年不同:一是回应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诉求,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从政府应该办而且能办好的民生实事办起;二是顺应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期待,认真筛选相关事项,不再对民生事项进行“打捆”,力求一桩桩、一件件落到实处;三是严格遵循“可考核、可追责”的原则,将民生实事各项指标任务细化分解,便于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

  哪里是短板就补强哪里,有钱用在刀刃上,投入尽着老百姓。每年的十件重点民生实事,都精准对接群众所需,基层所盼。有的是兜保障民生之“底”,有的是救人民群众之“急”,有的是提公共服务之“标”……一桩一件皆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

  民生改善聚民心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习近平

  2017年9月9日,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和河南省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最美河南人”群众笑脸摄影大赛评选揭晓。国旗下洛阳轴承厂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天安门前欢呼雀跃的新蔡留守娃,看着玉米丰收的民权农妇史云婷,中信重工炼钢大工匠杨金安……

  童年、青年、老年,工人、农民、教师、警察、护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众的笑脸,写满了劳动的喜悦、奉献的喜悦和生活的喜悦。

  我们仿佛能从画面中,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声。

  让我们追溯这心灵笑声的源泉。

  ——越来越强烈的尊严感。

  尊严感来自告别贫困。

  2017年5月17日,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一排五间白墙灰瓦的房屋,这是贫困户杨建立搞的“农家乐”。

  让老杨没想到的是,来当地调研脱贫攻坚工作的省委书记谢伏瞻,坐在凉棚下帮他列起了菜谱,让他一下子成了“新闻人物”。

  老杨至今记忆犹新。“谢书记说,香椿炒鸡蛋、韭菜炒鸡蛋、西红柿炒鸡蛋,这都可以做呀,弄点家常的。还有小鸡炖蘑菇,把土鸡收了,用高压锅炖着,周六周日游客多,卖的价钱肯定高。”

  老杨的“农家乐”火了,穷山沟升腾起了希望。

  2013年以来,河南每年有百万人脱贫;2016年,2125个村摘帽、112.5万人脱贫。未来3年,河南还将有317万父老乡亲告别贫困,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尊严感来自公平正义。

  邓州市文渠镇实验学校,距离县城很远,但这里的孩子一点也不觉得“与世隔绝”。每周一下午,学生们端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跟着老师一起上音乐课。学唱歌、听名曲,这是孩子们最幸福的时刻。

  这所学校原来校舍陈旧,校园狭窄,连一块像样的操场都没有。“现在可不一样了,教室、宿舍、教学设施全部翻新。城里孩子学到的、看到的,俺们这里的孩子一样能学到、看到。”长期扎根农村教育一线的校长姚会峰这样说。

  这一切,要得益于河南近年来大力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13年的最后一天,一项被称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正式出台,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迎来了“春天”。

  这项工程实施以来,河南连续三年把农村中小学“全面改薄”列入重点民生实事,投入资金80亿元,为3257所初中、16747所小学配备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及远程多媒体设备,累计有7.6万名特岗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目前已有69个县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评估认定,更多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一样拥有了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对一个人来说,起点处的公平,点燃的是人生的希望。对一个社会来说,公平正义,是发展的活力源泉与和谐稳定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促进公平正义的政策措施在河南落地生根,为千家万户带去摸得着的好处和人生出彩的机会。

  ——越来越强烈的获得感。

  李凤云,扶沟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少女。几年前,她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会有如此大的转机——开办幼儿园,成为年收入几十万元的“金领”。

  “是职教中心圆了我们的就业梦。”为了求得一技之长,几年前她怀揣梦想来到扶沟县职业教育中心,上了学前教育专业,从此闯出人生一片新天地。

  就业是民生之本。把就业作为优先战略,促进更高质量就业,使无数像李凤云一样的河南人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使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

  做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截至2016年底,河南分流安置职工数占需分流安置总数的九成还要多;

  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截至2016年底,河南累计新培养高技能人才169.27万人,创造了职业技能培训的“河南经验”;

  大力推动大众创业,截至2016年,河南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总量达到865.5亿元,居全国第一;

  积极发展“归雁经济”,截至今年上半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89.93万人,带动就业454.47万人;

  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145.1万人,达到近年来的历史高位。河南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多年保持在140万人以上,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

  除了纳入自己“囊中”的显性收入,满满的获得感,还来自于各种“隐形红包”。

  上蔡县齐海乡赵庄村一位村民几年前被确诊为尿毒症。虽然有基本医保,但每个月万把块钱的高额药费仍让他吃不消。从2014年开始,河南实施的大病保险让他负担顿减。今年1月1日,覆盖所有困难群众的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开始推行,这让他全家人都看到了希望。

  “去年他报销了十几万,要是搁在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邻居们感慨地说。

  目前,河南已经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制度全覆盖,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6%以上,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已经提高到每人每年450元。

  不止是医保。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每年都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5年下来,平均每个人涨了857.7元;

  2017年1月1日起,河南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提高至不低于250元、142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原则上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

  2017年8月,调整河南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下发,从10月1日起将实行新的月最低工资标准,各类区域在原标准基础上又涨了120元。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今年1月23日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成为居民收入的后援保障。2016年,河南居民人均得到转移性净收入3777.91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3.7%,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4.6%。

  截至2016年年底,河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88.07万人、876.96万人和646.8万人。

  这些数字一点都不枯燥,意味深长;这些数字一点都不冰冷,温暖人心。因为这些数字意味着,河南社会保障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员全覆盖的历史性跨越。

  ——越来越强烈的幸福感。

  这几天,家住洛阳新区盛唐小区的徐咏梅,心情格外好。她从原来仅仅60平方米的老房搬迁出来,用棚户区改造货币补偿款购置了一套100平方米的小区房。“对于现在的居住条件,全家人很满意。”徐咏梅说。

  棚户区改造使他们的“忧居”,变成了“优居”。

  推进新型城镇化,河南先后启动实施煤炭棚户区、城市棚户区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大力推进铁路系统棚户区改造。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累计投入资金3736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202.9万套。

  与此同时,河南在涉及民生的配套设施建设上从来都舍得花钱——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提高30个百分点,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9万公里,解决440万农户低电压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稳定达标……居民生活便捷度显著提高,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真金白银的投入带来物质的丰盈,真材实料的营造带来心灵的舒畅。

  与徐咏梅一样幸福并快乐着的,还有禹州市的人们。随着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深入推进,当地按照“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理念,在铁山岭等地建设5个美丽经济先行区,打造“农民的家园、市民的公园、游客的乐园”美丽田园综合体。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今的禹州,变得更加优雅、更加生态、更有气质、更有品位,处处散发出迷人的气息。

  每年冬季,三门峡就会如约迎来远方的朋友——来自西伯利亚的大群天鹅。这些美丽的飞鸟选择在这里的黄河湿地上安家越冬,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为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2016年7月,河南出台“史上最严”的“1+6+7”治霾令。治霾风暴荡涤之下,环境治理效果初显。2016年,河南大气质量三年来首次实现PM10、PM2.5浓度同比“双降”;今年1至7月继续实现“双降”。

  看到更多的蓝天,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新鲜的空气,吃上更安全的食品,生活在更宜居的环境……不是奢求,而是稳稳的幸福。

  ——越来越强烈的品质感。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再把时间往前推两年,郑州女教师顾少强的这句话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很多人的一种时尚、一种梦想。

  这句话,也折射出当代河南人的新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更具诗意的人生。

  而不过就在几年前,出国旅行一趟,似乎还有点小奢侈。不少人慨叹,“钱包那么小,哪也去不了。”

  理想依旧丰满,现实不再骨感。如今,去听一场音乐会,去看一场电影,到体育馆打球健身,河南人在文化修养和个性化需求上的开销越来越大。

  一场真切的消费升级“革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居民消费正从前几年热衷的空调、电视机、汽车等物质型消费,向越来越高端享受的影视文化、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等服务型消费转型。

  今年上半年,河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速,其中以手机为代表的通信器材类增长22.5%,家具类、计算机类、中西药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均超过15.0%,明显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高品质的生活提升河南的“颜值”,也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从四面八方来到中原这片热土。

  2017年9月14日,欧美同学会郑州峰会留学人才科技项目对接会举行。现场气氛异常火爆。

  在美国打拼多年,已经有一份稳定工作的李直,毅然选择回到河南创业。“这几年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喜人,不但遍地都是机遇,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很多方面比国外都方便。”李直兴奋地说,“我要把在美国积累的工作经验带回国内。这次对接会上,我就看到了好几个合适的项目,下一步肯定要深度合作。”

  如今,在河南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近5万人。有烩面,还有星巴克;有豫剧,还有爵士乐。“海归”们在成为河南创新创业高端力量的同时,正在使河南人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类型更加多元、选择更加个性、气质更加“有范儿”。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2017年7月26日,北京,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释新时期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民需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八个“更”,如一曲春天的交响,激扬起亿万华夏儿女更有情怀、更有质感的幸福憧憬。

  八个“更”,像一声催征的号角,引领着亿万中原父老在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进程中撸起袖子加油干,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中原父老乡亲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记者 李宜鹏 董学彦 王平 宋敏)

文章关键词:河南城镇;杨金安;党的七大;蛋糕;总书记 责编:李宜馨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河南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将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挂钩

    记者从河南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获悉,2017年河南计划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万人,并完成全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万人。河南将进一步拓宽落户通道,放宽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进城落户条件,推动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在城镇落户,加快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城镇倾斜的政策。

  • 河南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33.6%

    根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近期公布的数据,2012年,河南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了33.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降到了33.8%。到2003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6%,城镇居民家庭约为37%,加权平均约为40%,就是说已经达到小康状态。

  • 统计局调查显示河南城镇居民工资渐涨

    昨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我省前三季度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644.04元,实际增长6.7%,这比之前省统计局公布的前三季度GDP增速8.7%的数字稍低。在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调查中,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在稳定增长之中的。

  • 豫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同步增长

    昨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7.5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前三季度,河南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159.17元,八大类消费全面增长,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和服务、居住消费支出增长较快。

  • 2013年来河南人收入翻了4倍多 郑州人平均挣最多

    省发改委课题组与省社科院研究员任晓莉共同认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成为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从近6年三个阶层的收入水平看,全省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始终不足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一半,徘徊在0.4左右,说明最低收入户的收入没有较大的改善。

  • 河南收入增速回落 但城镇居民工资仍渐涨

    在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调查中,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在稳定增长之中的。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调查,前三季度河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6797.5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54.17元,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

  • 河南鼓励家庭服务业发展 3年免征营业税

    注册资本达百万可用省级名称,符合条件者3年免征营业税……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向全省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实施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

  • 河南新农合大病保险已补1亿多

    2015年1月1日起,我省将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大病保险政策。王耀平介绍,新农合大病保险资金由新农合基金支付,不再额外向农民收费,并根据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基金支付情况,逐步提高大病保险。

  • 记者探班《大河儿女》剧组 将成央视黄金档大戏

    朱仙镇木版年画、长垣老杨家炸八块、信阳永昌茶、禹州钧瓷……上午10时,记者前往中原影视城,探班《大河儿女》剧组,走在影视基地“三河镇”的大街上,随处可见街道上充满着多样的河南元素。

  • 上半年河南居民收入同比增长9.6%

    昨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消息称,今年上半年,我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4.11元,同比增长1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比全国平均实际速度快1.3个百分点。而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651.72元,同比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比全国平均实际速度快0.6个百分点。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