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地方转型探索中,力度最大、态度最坚决的也许就是淄博了。
这两天,笔者应邀参加了由人民网山东频道和淄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淄博陶瓷·当代国窑”融媒体山东行活动,收获颇丰。
一方面,有机会亲眼见证淄博悠久灿烂的陶瓷文明,另一方面,也得以更加深入系统地考察淄博产业,尤其是陶瓷产业提质转型的经验和模式。
近两年,针对地方转型发展这个主题,笔者考察过不少区域:包括长三角地区的江阴、南通,珠三角地区的佛山,中部地区的许昌、开封等。
这些地方,转型发展的意识,“觉醒”得特别早,而且更多地以政府引导,企业按照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主动、自发选择转型方向和路径。经过几年历练,这些地方提前、主动启动的系统化转型升级,也先后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不过,与上述区域不同,淄博转型发展,尤其是陶瓷产业的新一轮转型发展,虽然一直在进行中,但巨大的变化和加速,是从去年开始的。
2016年,淄博市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开启了建陶产业精准转调的过程:建陶产能由7亿平方米压减为2亿平方米;生产线由348条压减为141条,关停207条,淄博产区将有三分之二的陶企需要产地转移或退出舞台……
这份大有壮士割腕,甚至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态势的转型之举,背后隐藏的则是,淄博陶瓷产业长期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困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节能环保压力增大等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市场接近饱和,环保政策倒逼越来越严格,对品牌、文化、创新,越来越重视的当下,淄博的精准转调系列政策,显然是着手产业长远发展的必然之选。
更何况,在笔者看来,淄博陶瓷产业转型发展的窗口,尤其随着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影响,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要比前面提到的佛山、江阴、许昌等更小,面临的困难也要大上不少。
而淄博转型面临的环境,以及一系列措施和模式,可能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更有参照和借鉴意义。
所以,除了一系列政策引导之外,笔者想寻找的是,淄博在陶瓷产业转型上,有哪些成熟的思路和做法。而在这两天的考察和交流中,笔者也切实发现了不少亮点:
首先,从“精准”着力。
政策的密集、执行的强度等,是淄博建陶产业转型的特征,但这些方法的核心,指向的是:精准二字。
针对不同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基础,淄博施行了包括兼并重组、就地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淘汰等一系列细化政策。
在淘汰一大批产能小、竞争力差的企业的同时,保留优势产能,并着力打造一批经济实力强、品牌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来带动整个产业加速转调升级。
其次,着力向商贸、设计等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衍生。
在面临新的市场环境,以及佛山制造等竞争对手的过程中,如何从差异化的角度出发,走出一条更适合自身产业实际的转型之路,是淄博陶瓷产业转型之路的起点。
而淄博的做法是,在提升制造业品质基础上,向商贸、设计等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衍生。
当下淄博陶瓷产业,正在以建设技术领先、生产集约、生态环保的世界级高端建陶(琉璃)业制造基地和国际采购服务商基地为目标,加快中国(淄博)陶瓷琉璃城“五个中心”建设。
其中,将研发创新与品牌打造相结合、全产业链展示与国际营销网络构建相结合、交易方式创新与产业链金融支撑相结合,成了陶瓷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
第三,打好文化牌。
这次参观的地点中,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把陶瓷厂老厂房改造成了陶瓷文化产业园的做法,既保留了历史的底色,又融合进去了很多创新和产业的元素和气息。
这是淄博陶瓷产业转型发展的另一面:将工业与旅游,将制造与文化,将创新与时尚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实际上,作为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陶瓷产业,打好文化牌,是对当前更加注重消费体验和产品文化时代的, 一条产业新路。
第四,用好”一带一路“政策。
考察中,笔者了解到一个数据,淄博陶瓷企业的产品,已经远销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
这其实是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条新路。用好一带一路政策,不仅能够带来新的市场空间,而且能够通过更复杂的市场需求,带动企业自身完成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型升级。
主持人杨建国和两位嘉宾梅绍华、陈泽峰一起,为县域招商,创造了一个“绿色招商”样本,把绿色发展与精准招商无缝对接起来。
中国标准的背后,带动的则是整个产业生态。标准输出是对产品输出的巨大升级,将会带动技术、产品、服务、金融、文化等为一体,不仅能将我国一流的技术、制造以及设计施工、运营带到世界,更能在全球范围内宣传、推广中国制造的全新形象,带动我国更多的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上周河南金融扶贫现场会上上,河南省长陈润儿强调,要在全省推广金融扶贫的卢氏经验,而这也充分说明了对“卢氏经验”的认可。
老杨今天跑到辽宁觉华岛,多了几个佛缘,一是和“失散多年的兄弟”延参法师再次组团参加活动,另一个就是这次活动的主题:菩提文化。结合上午的考察,我觉得咱们觉华岛菩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阶段还存在着两个短板: 第一,菩提文化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郑州作为“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郑州航空港又连接着全球资源和市场优势,对于许昌来说,正是可以“借力”的重要的窗口和机遇。另一方面,许昌优秀的产品和企业,也能借助郑许一体化的通道,更深入的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将好的产品和产业输出到国外。
在《老杨会客厅》的“牵桥搭线”和见证下,双方经过数周沟通和对接后,达成共识。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产业发展和项目投资,进一步提升开封文化旅游品牌,助推开封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6月11日《第一书记邀您来看看》河南广电全媒体走进大别山 光山篇,在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新落成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里进行。对于当天河南广电全媒体主办的活动,杨建国认为,河南广播电视台为光山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仅是宣传,还提供了巨大的营销平台。
5月12日下午,河南省副省长舒庆向媒体介绍河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情况。
10号上午老杨参观考察了开封片区综合服务中心,现场感受了下被总理点赞的“二十二证合一”创新,随后老杨与中国(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肖文兴好好聊了聊。
李克强总理今天在开封考察时说,开封过去以“古”闻名,今天通过自贸区要以“新”出彩。
“考核工作必须较真碰硬,要严肃严谨,要公平公正,还要突出问题导向。”杨建国说,河南广电全媒体的这组评论一针见血,敲响了身边的警钟,舆论作用就要警醒不作为、不落实的干部。
杨建国认为,河南广电全媒体一次次的迅速有效“反应”,本就是主流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应有的“落实”。
前不久,河南省召开转型发展攻坚推进会,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对河南产业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了解孟州产业发展后,杨建国结合之前参加的“全省重点项目暨转型发展攻坚集中观摩活动”,他总结目前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日子不好过突出的三个问题。
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后,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河南自贸区”)的战略目标、定位、片区功能划分也正式公布。
在3月28日下午进行的“中日知名媒体人对话会”上,中日嘉宾围绕“两国关系持续改善期的媒体责任与作用”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