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孟州化工镇横山村每月组织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聚餐一次,在当地形成了以孝为荣的良好社会风气。本报资料照片
余正言 何报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引领着农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不只是经济领域的改革,更涉及了生态、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是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
对美丽乡村的呼唤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不仅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现代人新生活方式对农业观光休闲等的服务性需求、对良好生态的绿色化需求。
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将新农村建设提升为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铺展开更广阔的舞台,也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供着新动能。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美丽乡村成为一种高品质生活消费需求。城镇化在加速,市井的喧嚣和城市生活的快节奏,让感到“压力山大”的城市人时不时萌生逃离欲望,稍有闲暇,就想借寻觅乡村记忆冲淡困顿,寻找望得见的乡愁以释放困惑,寻味诗和远方的境遇以舒缓心态。
运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要求,实现“山清、水秀、人和”与“富饶、美丽、幸福”的高度统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感受最强烈的是村容村貌的变化。过去曾经的垃圾围村、污水横流不是美丽乡村,越来越多的地方意识到,拉高村庄“颜值”必须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开封市祥符区的西姜寨乡,用“七个一”完成了乡村的“摇身一变”。“一把扫帚”扫美了乡村,“一棵树”是指带动当地花卉苗木种植产业发展的红豆杉,“一条道路”是道路硬化和道路整治工程,“一盏路灯”是全乡安装的5000余盏路灯,“一个盘鼓”是村村都有盘鼓队,“一座党群综合服务体”是总面积约19600平方米的各类综合服务场所,“一条西干渠”是24公里长的西干渠打造提升工程。西姜寨乡在全国70多家广电媒体主办的2016“中国最美村镇”两轮公众投票中,均取得全国第一的好成绩,荣获2016“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
建设美丽乡村,人们对山青水美的渴望正在变成现实。郝堂村原本只是信阳市平桥区一个普通的远郊村庄,如今,它却成了美丽乡村的典范,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12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郝堂村按照“不破村、不挖山、不填塘、不拆房”的设计理念改造建设,重视传统村落人文价值和建筑风格的传承,保护抢救,推陈出新,追求现代文明与历史传统的有机融合。以前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往城市跑,如今茶叶、板栗、莲藕等特色产业颇具规模,农家乐红红火火,村里还办起了养老院和寄宿制学校,年轻人纷纷开始返乡创业。
建设美丽乡村,无论是农民还是城里人,都触摸到了那份孜孜以求的乡愁。新县西河村现存古民居150余间,有着700多年历史,村前一条蜿蜒的小河静静流淌,河中怪石参差,两岸古木参天,是豫南传统民居的代表。近年来,西河村围绕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都市文化与乡村生活完美结合,打造了“魅力西河梦里老家”乡村旅游品牌,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和全国生态文化村。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是外在环境的美化,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得到提高。汝南县老君庙镇小方村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从全县有名的后进村、省级贫困村化蛹成蝶,通过大力发展专业农机服务和特色种养两个主导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和带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也积累了改善环境的资本。如今的小方村柏油路宽阔干净,居民公寓鳞次栉比,有瓜果、蔬菜的特色种植,有香菇、黑木耳、羊肚菌等食用菌的规模种植,湖光无际,天水一色,小方村已成为一颗镶嵌在宿鸭湖岸边的璀璨明珠。
建设精神家园
文化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美丽乡村,不只是物质的花园,更是精神的家园,是村里人的情怀安放之地和城里人心灵的寄放之所。完善多元共治的农村治理结构,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当前,我省农村文化需求激增,文化建设得到普遍重视。
淅川县坚持“道德”为基,化育世情民风。开展“两弘扬一争做”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移民精神,弘扬好家风家训,县委、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2016年评选表彰各类“最美人物”306人,渠首大地崇德尚贤奋勇争先主旋律高昂。通过“最美家庭”“最美乡贤”“好媳妇”“好婆婆”等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干部群众真切感受到基层“最美”的正能量,新风正气、奋发向上成为乡村社会主流。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和谐促进会、禁毒禁赌会,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也为推进淅川转型跨越、绿色崛起夯实了思想道德基础,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杞县坚持“树立”为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乡野。从宣传教育引导入手,以“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主题系列活动为载体,运用图画、媒体、演讲、演出等多种形式,图说、话说、媒说、演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入脑入心。
孟州市坚持“和谐”为要,营造“和睦家园”。孟州市在莫沟、横山、函丈等村开展试点,积极开展“和睦家园”建设行动,倡导村民把所在的村庄、单位和集体当成家,把孟州当成一个大家庭。以“孝道大讲堂”和“孝道大餐”等为平台,大力弘扬“和平、和睦、和谐、和善”等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的幸福家园。
偃师市坚持“建设”为重,浓化文明氛围。偃师市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筹资2071万元,全市226个村全部建成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立市、镇、村三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度,切实把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2016年以来,组织开展元宵节社火进城、舞蹈大赛、非遗展演、牡丹歌曲大家唱、百姓大舞台广场舞大赛等大型广场文化活动100余场,带动各镇(办事处)、村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80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们基层有力量
乡村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乡村干部是地基中的钢筋。
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分和基础支撑,这始终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南阳市村级组织功能不断强化,党群关系更加融洽,干部队伍活力竞相迸发,村干部岗位由冷变热,工作态度由消极应付变为积极主动。这一良好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南阳市采取四项措施,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农村治理中的骨干作用。
南阳市舍得投入,2014年市财政一次性拿出3亿元,将在职村干部的工作报酬整体性提高了77%,并每三年动态调整一次。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报酬已经由每月的1100元提高到2200元,村级组织的运转经费由过去的每村每年4万元提升到每村每年7万元,任职时间较长且正常离任的村“两委”干部生活补贴相应提高,确保了在职干部安心、退职干部顺心。
为适应新形势对基层干部素质的新要求,南阳市大力实施“头雁计划”。市委组织部每年示范培训10%的优秀党支部书记,县区普遍轮训其他村“两委”干部,实现了培训全覆盖、无遗漏,促进了村干部观念更新、知识升级和能力提高。
南阳市还采取一系列激励关爱措施,切实解决“不把村长当干部”的问题。两年来,全市共有60名村干部成功考录乡镇公务员,有467名村干部当选县以上“两代表、一委员”,按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为村“两委”干部缴纳了补充基本养老保险,基层干部普遍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南阳市对村干部既厚爱又严管,树标准、立规矩,制定村干部权力清单、服务清单和负面清单,画出16条“红线”,明确了10种淘汰行为,使村干部有权不任性、有为不乱为。
如何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邓州市进行了有益探索。
邓州市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理念,探索实行“四化双评”治理模式,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群众信息化、为民服务全程化、服务效能公开化,基层党组织评星晋级、党员评星争优。
邓州市把网格化作为社会治理的新平台。按照一村民小组一网格,将全市625个村划分为6125个网格。划小治理单元,人财物向网格倾斜,网格长有职有权有责,问题在基层发现,矛盾在第一时间化解。
把信息化作为服务群众的新载体。建立涵盖全市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资源共享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逐步实现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申报受理,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目前,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临时救助、农机购置补贴、一孩二孩生育服务登记等108个办理事项已经实现网上办理。
把全程化作为为民服务的新要求。从市镇党委政府到村级组织,全方位回应诉求、解决问题,从申请受理到办结,每个环节都及时反馈办理进程,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
把公开化作为提高服务效能的新途径。将部门职责、办理责任人、办事流程、办理时限等在网上公开,群众随时监督,系统实时监察,一切都在阳光下运行。
同时,开展党组织评星晋级、党员评星争优活动,以“四化”建设成效为主要标准,在党组织、党员中开展五个星级争创,优秀者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项目发展有资金。
群众反映,过去办个生育服务证,来来往往,需要两个多星期,如今只要对网格长说一声,就有人立马上门办理。“四化双评”工作开展以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效率明显提升,受到群众普遍好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审议通过“十三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国家信息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规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结构升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草案)》。
近日,郑州47中督导室对学校的日常教学、学生管理、学科建设和安全保障等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督导活动,促进了全校日常教育活动的健康、持续、科学、和谐发展。
今年,唐河县启动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活动后,绿树掩映的“双创”标语随处可见,处处弥漫着浓浓的文明之风。
五年来,鹤壁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0.8%,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9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9万元,是2010年的1.8倍;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先后获得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等国家级试点示范“名片”,38张“金字招牌”提升发展竞争力;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淇河水质等主要生态环保指标保持全省领先;公众法制环境满意度连续3年全省第一,群众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3月26日上午,市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南阳大剧院建设工程正式开工。
“唯有读书,方能更好地提升文化素养、专业素养、人品修养等综合素养。”著名作家二月河日前针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谈读书,谈感想,他思维敏捷,侃侃而谈,新意迭出。
春节期间,笔者跟随父母回扶沟老家过年。在农村,笔者发现,现在的村庄变美了,许多农民家里都盖起了漂亮的小洋楼,现在的农民真的富了,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作为河南省的人口大市,周口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近140万,约占总人口的13%,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年人群体呈现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等特点。
几天前,市民小李在收到来自电业部门的催费短信后,随即用手机通过淘宝账户交了200多元的电费。想起水费还没交,他又开车几公里,到了最近的银龙水务公司营业网点交了50多元的水费。
秋日的早晨,一场秋雨过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记者来到了扶沟县韭园镇湾赵村。
近日,西华一高按照《河南省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实施办法》,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全面自查,积极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
驻马店市委、市政府从人民关切利益出发,办好中心城区6件惠民实事,着力保障、改善和服务民生,实现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由人民共享而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2013年12月30日至31日,由省卫生厅党组成员、巡视员夏祖昌,省信访局副局长鲁建学带领的省平安建设工作督查考核组一行莅临我市,就综治、信访、维稳等平安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督查考核。
近日,记者获悉,2014年是“美丽中国、智慧旅游”主题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旅游局将全面启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近日,川汇区委书记孙敬林接受记者采访时,展望2014年工作,提出了全力建设“四个川汇”,奋力促进中心城区崛起。